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陶的江湖与门户(“记者眼”专栏)

(2014-08-15 01:02:49)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周刊

主编温星

建水紫陶

紫陶江湖

分类: 【随笔专栏】

紫陶的江湖与门户 记者眼 温星 

 今年五一假期,两位成都友人到建水旅游。其中一个在古城淘了一套壶,回去后在朋友圈大晒,非常得瑟;另一个本来也想买,进碗窑村逛了一圈却空手而归,说:“几乎家家的货都一样,简直不知该怎么挑。”

 他们都告诉我,成都买不到建水紫陶。

 第一个朋友的满意,当然并不能就说明建水紫陶的好;第二个朋友的失望,也不能就说明建水紫陶不好。同理,他们在成都买不到建水紫陶,自然也无法说明建水紫陶真的就不曾销到成都。

 但是我想,从这两位外省朋友的感受,至少可以看出三点:建水紫陶市场整体比较混乱;特色鲜明、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产品明显缺乏;尚未能很好地占领国内市场,也就是说,在“走出去”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在最近举行的媒体与陶界的对话中,建水副县长陈昊流露的无奈,恰好印证了我这几点看法。

 同时,我还发现,虽然“出生”并“成长”于建水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母体”的建水的文化被当地政府宣扬得很多,而紫陶却更多地只是作为一个商品符号存在,其文化和人文的意义被开掘得还远远不够。这点,实际上更进一步地制约着紫陶这项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虽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但“陶氏四兄弟”的产业规模却极为悬殊:江西宜兴紫砂陶产业大盘早已突破百亿,重庆荣昌安陶2010年实现5.5亿,云南建水紫陶去年的数据是2.5亿,广西钦州市坭兴陶的产值则还更少。

 观后三者,其实,都有着陈昊副县长所感受到的诸多困惑。

 建水紫陶所面临的另一个或许更为紧迫的问题,则是传承的危机。已经为数不多的制陶大师们依然采用师徒相授的传承形式,这种过于恪守传统的形式,客观上使得制陶技艺局限在一个封闭体系之中,紫陶市场越来越大,紫陶江湖却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传承人数量也呈锐减趋势。

 有江湖,便有门户,有门户,便有各自为重与彼此相轻的门户之见,紫陶江湖如此,安陶和坭兴陶亦不例外。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产业体制之下,江湖和门户,其实,都只是浮云。

相关报道详见——

建水紫陶:五色土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记者张雅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2uy9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