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地气(“记者眼”专栏)

(2014-08-05 09:22:52)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周刊

主编温星

温星记者眼

专访张志安

分类: 【随笔专栏】

记者眼:接地气 温星

 

     昨天,张志安恰好又受邀到昆明举行一场讲座。本报深度人物周刊8月1日刚发过对他的深度专访,封面大标题是我定的:《真人张志安》。灵感来自于他赠书的题词:“真实、真相、真知”——他是一个追求真实的人,一个记录真相的人,一个探寻真知的人。

有人认为“真人”有些生硬,调侃:“真人?那我们都是假人哈。”我答:“确实,许多人都很假,尤其在学界,许多人假,学问也假。”

张志安被公认为“最能与业界打成一片的传媒学者”,这点,是我个人最为看重的,我认为学者治学最基础的方法便在于此。但当下的学者们往往对此不屑一顾,总喜欢更多地从纯理论上去研究社会和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于是乎,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严重脱离现实,甚至悖离现实,各种雷人的观点和“思想”就是这样捣鼓出来的,各种著名的“砖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接地气,传媒自身的接地气,和传媒教学的接地气。我不清楚学界是否提倡接地气,在传媒业界,这却是一种总被强调、甚至被追求的境界,当我们说某某报纸很接地气的时候,那就是在表扬它很贴近现实、很有生活味儿和时代气息,甚至很温暖,很人文。

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刚卸任院长,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院的重担交给了自己一手挑选的年轻人张志安。胡舒立就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媒体人(她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接的是天地之气~),是我最崇敬的中国媒体人之一,所以,专访时,我特意跟张志安聊了不少关于她的话题(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没在报道中呈现)。

“叫我舒立。”前年,我曾有幸在丽江跟访过胡舒立两天,她对我这么“要求”。后来知道,几乎所有同事和亲友对她都以“舒立”相称。

张志安告诉我,在财新传媒极其繁忙的工作同时,舒立依然对中大传设院的工作非常用心,有时候,因为一些细节上的事情,他凌晨时分发信息过去,舒立也必然会立即回复,及时作出安排。正是在舒立的主导下,才真正实现了中大传设院向传播学科的转型和起飞。

中大传设院如今的师资力量构成,在我看来,是中国高校传媒院系里面,最接地气、也最务实的。这正是因为它在胡舒立主政期间引进了大量传媒业界的资深人士,让过去与传媒发展实际状况严重脱节的纯理论教学越来越务实,越来越侧重于实操层面,也就是越来越接地气。

今后,已然成为“新闻学界最年轻院长”的张志安能否继续在这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作为?这点我是非常看好的。我甚至还想,中大传设院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模式,或许能在全国高校中起到一种示范甚至引领的作用,也说不一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