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

(2013-04-18 17:43:45)
标签:

春城晚报

人物周刊

主编温星

记者邓建华

痕迹鉴定专家

分类: 【访谈对话】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
  2013年4月15日春城晚报·人物周刊


    一个指纹就能锁定嫌犯,一枚足迹就能判断出嫌犯的高低胖瘦和年龄,几处血痕还能在现场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还原整个凶杀现场,并将之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呈现。

    出现在每个凶案现场,他们身挎勘察箱,里面装着手套、各种颜色的粉末、各种尺子、各种试剂、刷子、胶带,甚至于各种光源。

    他们以自己的聪敏、睿智、认真、勤奋,让罪犯无处遁身,让蛛丝马迹无以遁形。

    他们仿佛就是19世纪末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福尔摩斯。

    他们就是昆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侦所痕迹室的技术警察。

    痕迹鉴定,是指运用痕迹学原理和技术,对人体、物体形成的痕迹进行检验鉴定,包括指纹鉴定、足迹鉴定、作案工具鉴定、枪弹鉴定及齿痕、轮胎印记、牲畜足迹等特殊痕迹的鉴定。

    在别人眼里,身为痕迹鉴定专家的他们都拥有一身极为神奇的本领。他们却都很淡然:“这是工作也是经验,有经验了就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破绽,正所谓触物留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血手印留下的犯罪记录

    凶案现场,总是第一个到;面对血淋淋的现场,面对高度腐烂的尸体,他们也总是第一个打开通道的人。他们会在认真勘察后,给你一个合理又完整的凶案还原现场:几名作案者?做了什么?如何离开?

 

    凌晨2点,别墅里散发着一股阴冷的气息,张玲趴在地上,仔细寻找着什么,然后在地面上画下了一个个符号。

    搜寻结束,她脑子里模拟出了一个场景:一个人爬院墙进入院子后打开正门进来,在楼下停留后到楼上翻取财物,之后依次将出现的人杀死,再扮作女人离开现场。此人在离开时在门口换过鞋子,现场还清除过自己的血迹……

    这是2009年9月15日发生在昆明阳光海岸的一起抢劫杀人案,四人被杀死在别墅内。当时,张玲已进入昆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科所痕迹室工作13年了。尽管如此,她也才算是刚出师不久。

    如今,17年过去,38岁的她,看上去瘦弱文静,却经历了无数的重特大案,在痕迹鉴定这个领域里,已是“老把式”。

    1996年,张玲大学毕业实习,一次,她跟着师傅去现场勘察一起入室盗窃案,那时还是手工比对手印,师傅从柜子里翻到的一个物品上的手印。手动取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对这个模糊的手印反复看了一天,第二天她比到了。因为这个手印,案子破了,抓到了犯罪嫌疑人。

    “没有想到痕迹在现场勘察这么关键,对整个破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玲发现,痕迹警察在案件的侦破中居然那么重要,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跟自己的同事好好学习,做一个优秀的痕迹鉴定专家。

    2003年2月23日,张玲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这天,他们接到报案,云南大学发生一起杀人案,四名学生的尸体已经高度腐烂。这就是曾经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去现场的是刑警也是现任痕迹室主任的胡海林和他的老师李云辉。两人见到了放在柜子里高度腐败的尸体,以及塞满了柜子的纸张。

    “几乎所有现场都会涉及痕迹的鉴定问题。任何人到了任何地方都会留下痕迹,只不过分多少或是否容易提取而已。”昆明市刑侦支队刑科所所长,曾经也是痕迹室一员的李云辉介绍,痕迹检验技术是警方破案的法宝,指纹鉴定是所有痕迹检验鉴定中发挥作用最多、最大的一个。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两个人的指纹是完全相同的。”李云辉说,指纹由皮肤上凸起的纹线和小犁沟、小棒、小点、小眼组成,上面布满了汗腺。指纹的稳定性非常强,终身不会改变,且具有唯一性,因此有“证据之王”之称。通过指纹鉴定,可以直接认定遗留指纹的个人,为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方向和证据。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唯一性,痕迹鉴定人员总是出现在案发现场的第一地点和第一时间,他们最先为现场打开通道。

    李云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痕迹专家了,他在同事的眼里是手上的专家,只要有他在现场,就没有找不到的手印,而再模糊的手印入了他的眼,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在马加爵一案的案发现场,包裹尸体的纸上,李云辉提到了一枚残缺的血手印。

    “说实话,在我们的眼里,这枚血手印根本没有鉴定条件。”张玲记得,当年,痕迹室的所有警官都投入到了手印的比对中,比对过程是关键,他们将马加爵的生活用品、几千份试卷中一一比对,最后试剂用完了,他们也找全了马加爵的十个样本指纹。李所长最终认定了这个指纹。

    “那段时间全室人真的特别累,我们现场勘察到了每一块瓷砖,对每一块瓷砖进行编号。我们分析,除了马加爵还有没有第二人?工作非常艰难,涉及四个学生,民警的压力也很大,24小时的时间,到了凌晨4点,最终李所确定嫌疑人就是马加爵。”胡海林和张玲都记得,发通缉令通缉马加爵时,就是通过他留下的血手印认定的,该案的成功侦破,他们全室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

    一枚足迹揭露真相

    足迹是另一种刑事侦查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物证。由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步行姿势等不同,每个人的足迹所反映出的特征也不一样。

 

    作为出现在重特大案第一现场的痕迹技术警察,张玲说,他们进入现场,需要重现作案过程并力求进行准确的刻画。通过痕迹鉴定,如果是多人被杀,要分析出哪一个先被杀,哪一个后被杀,犯罪嫌疑人在哪里动的手,高矮胖瘦,男人或女人,形成自己的分析意见并提交各办案人员。“所以,我们每次出警压力都是蛮大的,如果我们疏忽了一个细节,就有可能给办案指错方向,从而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昆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痕迹鉴定方面,胡海林说,李云辉是手上的功夫了得,而他的一位老师如今也是痕迹室的一位老民警43岁的何巍,他的功夫则在脚上。和李云辉一样,有何巍在场,任何一个犯罪嫌疑人哪怕是留下一个模糊的脚印,都逃不过他那双火眼金睛。

    通过足迹检验,警方可以基本推断出足迹遗留者的高矮胖瘦,是否残疾,行走或奔跑方向等。“但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不经过多年的锤炼是不可能作出相应准确判断的。”张玲说。

    胡海林记得,多年前他初出茅庐刚开始从事痕迹鉴定工作,在一起涉案金额较大的香烟被盗案中,领略了何巍的“神探”威力。在现场,何巍一个人蹲在那里,仔细看了地上的足迹和脚印,分析判断后认为是内盗。之后,他一个人出去了,在仓库外面溜达,看外面几个搬运工干活。

    之后,何巍回来了。他指着仓库外的一名搬运工跟侦查人员说:“去把那个人叫来。”此人进了仓库,何巍叫他抬脚给他看看,又让他走上两步。“就是他了,带去审吧。”何巍现场便下了定论。结果一审,果真此人就是内盗。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很神,后来我知道,通过他的手破过很多大案,我也对脚印比较感兴趣,经常跟他学。”如今,胡海林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技术,他的老师何巍至今在工作中仍然兢兢业业,有什么事他都会出把力,带着大家一起干,帮助年轻人把关。

    在老专家的带动下,痕迹室的年轻人成长了。2009年9月15日,昆明阳光海岸别墅抢劫杀人案,四人被杀死在别墅内。那天夜晚,正准备睡觉的张玲接到了出警电话。

    作为痕迹技术警察,张玲第一个进入了现场。进入现场后,她画出了进出现场的通道,在寻找地面的足迹后,将有足迹的地方圈起来。在对整个房间内部和外围进行勘验后,她给出大致的作案过程:一个人爬院墙进入院子后打开正门进去,在楼下停留后到楼上翻取财物,之后依次将出现的人杀死,再扮作女人离开现场。此人在离开时换过鞋子,现场还清除过自己的血迹。

    其实,在给出判断前,究竟是几人作案令张玲他们感到困扰,因为现场已经被破坏了,痕迹凌乱。之后,她和同事在确定此人换过鞋子,并从墙上和一些脚印上进一步判断出就是一个男性作案。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为一人,张玲他们的痕迹鉴定可谓出了大力。

    而在2012年发生过一起案件也让胡海林印象深刻。在晋宁,一个小女孩被一辆大货车碾压而死,但是嫌疑人并不认为是自己碾压致死的。出现场的是张玲和胡海林。“我们对这辆大货车研究了很多遍,可是就是找不出一点破绽,没有血迹,我都想放弃了,提不到什么痕迹”,胡海林说,而在几乎要放弃的情况下,张玲最后在轮胎的胎冠上发现了一枚脚印,他们提取了下来,最后检验确认与小孩的鞋印是一样的。“所以说,触物留痕,你认真细心就一定能找出破绽。”最后,该案嫌疑人全部都认了。

 

    血迹还原凶案现场

    命案现场的血迹类型有很多。血迹的多少、形状、位置分布等信息,都可以为痕迹鉴定专家们提供大量与案件有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能够为案件定性、刻画确定嫌疑人、明确作案动机、划定侦查方向等后续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要想做到对种种血迹提供的线索了如指掌,少不了技术民警们多年刑侦工作积累起来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胡海林说。

    他还记得,大概是五六年前,宜良县某乡某村的母子两人在自己家中被杀。之后一个中年妇女来到派出所自首,这个嫌疑人是死者的妻子和儿媳。她告诉民警,她老公回家后喝了酒,她被丈夫毒打,之后两人在争吵中,她把丈夫和婆婆杀了。而据村民们说,这个女人的确经常被丈夫殴打。

    那么,这个女人的话是真是假?胡海林他们第一时间出警了。他们对整个现场进行了还原,最后找到了两个死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胡海林他们到现场后发现,女人在清扫了家里以后,才来投的案。两具尸体被她包裹起来塞到了床下。血迹也被她擦拭了。然而,“在我们做了现场还原后发现,是她主动攻击了她丈夫”。

    原来,胡海林他们发现,女人说她是在客厅里和老公发生的打斗,却在客厅找不到任何痕迹。相反,他们在卧室的墙面上发现了一些血迹,但是这些点状的血迹分布点却是分散的,一些在墙上,一些在地上。中间似乎被掐断了。

    他们把包裹尸体的蚊帐打开重新挂起来后,竟然在蚊帐上发现了点状呈喷射状的血迹,正好和断裂的血点连成了一片。从发现血迹的分布状况判断,她的老公应该是睡觉时才能形成这样的血迹分布。睡之前蚊帐是挂着的,而女人在卧室内用利器对丈夫实施了杀戮。在客厅,他们又发现尸体墙角有一个血迹,不是喷溅的血迹,这说明尸体是被挪动到了客厅。在客厅里,他们又发现有搏斗的痕迹,桌角有一个正面的力将桌子砍坏。

    后来,女人如实供认她将丈夫在卧室杀死,在砍杀的过程中,其婆婆听到响动冲进来,两人在客厅迎面碰上,她顺手将其婆婆杀死。

    通过几滴血重建现场,这桩疑案真相大白。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
    民事案中显本领

    痕迹专家们主要是对重特大案出警,只要他们出现,总是能给破案带来一线生机。而对于一些民事案子,他们同样能通过自己的本事,拨开迷雾见真相。

 

    几年前,胡海林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民事案件。一辆白色的轿车打方向盘调头时不慎撞到了路旁的店铺上,将店铺内的玻璃架全部都撞碎了,因为轿车是买过保险的,便要求保险公司对此作出赔偿。保险公司和交警部门到现场后,发现事件有问题但就是找不到证据,一头雾水,最后,他们要求刑警支队提供协助。

    胡海林到了现场后发现,白色的小轿车撞到了店里玻璃架上,所有架子上的玻璃碎了一地,而路很宽怎么就撞成了这样?“说实话,我们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从早上蹲到下午两三点钟,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好几个小时了,我都要放弃了。”

    这时,他突然有了一个发现 ,玻璃架子的木框上有3个凹陷痕迹,他分析这几个痕迹应该是用锤子打击出来的,难道玻璃不是车撞碎的是锤打碎的?胡海林再次认真观察,他确定了自己的看法。他进入店铺试图寻锤子,而在店铺的地上正好放着一把锤子,他一比对凹痕,发现从打击力度和角度看,是完全一致的,大小也是稳合的。

    之后,胡海林出了一份报告:车的确撞了店内的玻璃,但是之后的玻璃架子是用锤打坏的。这估计是店主与车主合谋进行骗保。而事后,店主和车主都承认了车只撞到了第一架玻璃柜。

    “我们干这一行的就必须细心细心再细心,否则你一样痕迹都找不到。”胡海林说,这些年,经历了许多大案要案,也经历过诸如此类的小案件,一些小案子也非常考验人,有时候,自己都想放弃了,但是最后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他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认真细心和耐心。

 

    干这行就不会改变心意

    对于这样辛苦又受累的工作,女警说:“干了痕迹那么多年,转行还能干什么?爱了就不后悔。”男警则勇挑重担,他们会调侃说:“干一行爱一行”。

 

    痕迹室工作多年,胡海林和张玲以及他们的同事们所面临的最多的就是血淋淋的现场。他们通过现场勘验对案件进行还原,这是一种智慧的考验,同时,面对现场,他们还要承受来自精神和身体的挑战,面临被感染的危险。

    2003年,非典肆虐。一名来自外省的男人在宾馆里跳楼了,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需要痕迹专家第一时间出现场作出判断。而当时,胡海林就从当地疾病防控中心得知,死者可能患有非典,他去了。“怕,不想进去,最后还是进去了。”

    胡海林买了防护服,戴上眼罩,全副武装进去了。但是因为呼吸会起雾,他只能摘了眼罩继续勘察。他心虚,因为听说非典在空气中都会传染。但是工作要做啊!最后,他确定是自杀不是他杀。当然,之后死者的消息传过来,他不是非典患者,胡海林也总算松了一口气。

    张玲干痕迹17年,出了500多次现场,办了无数起大案要案,最开始看到血淋淋的现场,她也做过噩梦,进去时衣服都臭了,她在单位换了,洗了澡才回家,这种工作与生活的过渡已经成了习惯,后来她更习惯了那血腥的现场。但是,至今她最怕一样动物还是蛇。“去野外出警,最怕蛇,每次都要东张西望一下”。

    胡海林则至今都不能忘记最让人不舒服的一幕。多年前的一天,他接到了一个案子要求立即出现场,地点在寻甸山区。一个老头被害,尸体高度腐烂,尸体周围蛆虫爬满。因为案发现场是悬崖峭壁,山势陡峭,胡海林刚进入现场进行勘察,手套没有戴好,一下子站立不稳摔到了高度腐烂的尸体旁边,本能让他伸出手按在了地上,不想却一把按在了蛆虫上。

    “恶心,干呕,难受死了!”他爬起来,不停地甩下手上的污秽,又找土使劲擦拭,忍着恶心,他认真勘察完尸体又到了死者的住处勘察,最终得出了结果,案件得以侦破。之后回到办公室,他不停洗手,觉得手怎么也洗不干净。多年以后,他记得这一幕,可是他却也早已习惯了那种血腥和恶心的场面。

    “都说我们干痕迹的人得心脏病的多,可能是因为我们心理压力大吧。”胡海林开玩笑说,虽然年纪轻轻,刚过而立之年,不过他患有心脏病。而在他们这个行当,同事中还有两位有心脏病。因为在他们这个行当,他们第一时间的判断对整个案情的方向常起到重要作用。胡海林说,他们所干的痕迹鉴定,这些年不像DNA技术一样突破巨大,整个技术突破不是太大,最主要的还是靠技术和经验。他们更觉得,其实破案是一个各种专业集体智慧的结果,他们痕迹也只是整个破案环节中相对重要的一环。

    干痕迹的民警工作很辛苦,心理压力大,很多民警都不愿意去做这个行当,但是像张玲一样能够坚持10多年还在干痕迹的女民警,就更不多了。“成就感,真的就是因为成就感,我一直就喜欢做这个,就算家里人至今都在反对,也希望我能换一下专业,但是我不想换,我喜欢这个。”张玲至今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她一家三代都是警察,她也和爷爷、父亲一样,成为警察。现在,8岁的孩子主要靠丈夫在照看,至今家里人都在劝她转行。她笑言自己干17年了,虽然工作很辛苦,对家里也很愧疚,但是如果转行了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我还是不会改变心意的”。

痕迹鉴定专家:蛛丝马迹还原真相首席记者 邓建华 文  昆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供图 责编 徐腾中

 

【春城晚报·人物周刊/主编黄娅黎·温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