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政绩玩偶的阿房宫难免被折腾
2013年4月2日春城晚报http://ccwb.yunnan.cn/html/2013-04/02/content_688726.htm?div=-1
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民日报》4月1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话曾被人们无数次地引用。说到阿房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史载,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古今对照,历史仿佛在重演。而放眼望去,“拆了建,建了拆”式地反复被折腾,正在成为许多文化古迹和历史遗址共同的命运。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阿房宫景区破土动工,2000年正式运营。2006年,这一景区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事实上这个项目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没有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该景区从规划到运营的十几年时间,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然而或许是看中了这个项目的商业前景,或许是自信可以通过“生米煮成熟饭”的方式等来国家文物局的一纸批复,当地政府对这个项目一路“绿灯”,市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市计委的立项报告和市文物局的动工函一应俱全,几乎是赶着鸭子上架了。
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如是表述,“结合当时经济发展迫切、遗址保护理念简单的背景来看,地方政府认为这是个好项目”。现在看来,遗址保护未必可信,经济发展倒是真真切切。不客气地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发展焦虑下的“拍脑袋工程”。可以佐证的一个事实是,据秦阿房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应魁称,“刚启动时我们投入了大量宣传,效益很好,但近几年门口有市政工程修路,旅行社的车进不来,资金周转不了,一直亏损也没法再进一步修整。”
拆之可惜,建也不易。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十五届世界大会提出了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阿房宫作为国家级100处大遗址之一,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建设。”在当地政府眼中,“申遗”成了挽救这个“烂尾工程”的最佳方式。可问题是,其一,资金从何而来?此前项目投资已达2亿多元,重新建设,投资必将大大增加。有了前车之鉴,民间资本恐怕很难接手,而由政府负担,收回成本还不知哪年哪月,财政难堪重负。
其二,如按要求重建,肯定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必将形成景区修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土地资源有限,都拿去修建古迹遗址了,市政工程和大型建设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如今申遗的门槛越来越高,并非想申就能申得到的,如果申遗失败,又当如何收场?就算侥幸成功,就一定意味着走上了文物保护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康庄大道了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这恐怕是眼下所谓“文物保护热”最真实的写照。正如报道中所指,当年建景区时,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资做项目,开发商想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掺杂着这么多的利益诉求,阿房宫景区事实上已经沦为政绩冲动下的一只玩偶,与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在此语境下,建与不建,都将面临不堪的结局——不建吧,担心遗址会在冷落中遭遇遗弃,建吧,耗资巨大不说,还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度的商业开发。生在这个时代的阿房宫,未必比生在秦代幸运。
□ 吴龙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