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丁那些事儿

(2013-03-14 13:21:28)
标签:

春城晚报

人物周刊

主编黄娅黎

主编温星

作家董保延

杂谈

分类: 【嬉笑怒骂】
尚丁那些事儿 
 2013年3月11日春城晚报·人物周刊
 

    尚丁的出名是他还是个战士的时候,1974年,他创作的一幅油画《连续作战》从全军画展而蜚声全国。这画作之扬名固然有着它所处年代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战士画者的作品,能够在这样高端画展的众多画作里脱颖而出,确乎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何况,这画后来以一次发行500万枚邮票的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因用画笔记录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重要事件而显示了它的价值。
 
    我是最早看着尚丁画作的那批读者之一。我和他虽然年龄相差几岁,却是同年同日参军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竟然被分在了同一个连队,成为了吃一锅饭、站一班岗的朝夕相处的战友。他喜欢画画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无论执勤和训练任务多重,只要有机会,他总会掏出速写本,将眼睛里看到的部队生活记录在案。后来连队办的黑板报墙报,上面的画都是他绘的;再后来我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是他给配的插图;再后来我当了文书,他便毫不客气地将我的宿舍当成他的油画室,每到训练之余,就躲进屋里,泡在画中,如痴如醉,一发难收。那些日子打扫沾过颜料的一地纸团,则成了我为他的创作不得不尽的义务。
 
    尚丁对美术创作的酷爱,连里人人皆知,那身常常穿到发出味道才会洗的军装,那见缝插针般的面对生活的画笔飞舞,那因为训练走神操课发呆遭遇的种种囧境,成了全连干战眼里心里的尚丁印象。后来我和尚丁都离开了连队,无论到师到军,无论时光怎样催老了我们的青春,他画笔更健新作不断名气日盛,我们俩都信,作品才是真实的自己。我在北京魏公村他执教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看过他作画,那份专注那种倾心常常使他忘记我们的到来;在西湖畔浙江美术学院他读研的校园里,他陪我们沿湖漫游,可惜谈及关于西湖的若干为什么,他都一问三不知。他留我们在学校食堂就餐,可惜身上竟然没有饭票,只好临时向同学借。我妻子对我说:尚丁的心思全用到做学问上边了!
 
    尽管尚丁在美国已经20多年,也不断有佳作产生,可我更喜欢的还是他的军事题材画作,在反映当代中国军人生活的油画家中,他是能够创作精品的人,也可能是为数很少的几个之一。他笔下的人物环境情调,他使用的色彩定格的构图营造的氛围,都以特立独行的方式炫耀着一位前中国军人画家的才华。
 
    不过,走得再远的尚丁,却始终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和家乡的地域,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追踪着一位美丽的傣族女性玉袒,为她留下了从少女以来各个时期的人物肖像,西双版纳和云南少数民族因此而漂洋过海,成为人们了解云南向往云南的一个渠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以美术作品的名义得到印证。而那幅被命名为《等待》的大型油画,则是尚丁2000年客居国外十多年后回到北京后的用心之作。当春城晚报再次聚焦他并且让这幅已经被买家收藏的作品与我们见面时,《等待》似乎又被赋予了新意:在旅居美国的中国画家尚丁心里,等待是一种永远的情结。
 
    画面中那99个在车站等车的人物造像,不啻是那个时代各色人等的活灵活现,透过他们的脸谱和举止,看到的岂止是对车的等待,更是中国人希望尽快搭上幸福快车奔向未来的共同期盼。不知道尚丁在创作它的时候,脑海里是否浮现过“中国梦”这个词?
    董保延(作家、评论家)


【春城晚报·人物周刊/主编黄娅黎·温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