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霏沧浪客的新书、自序 温星的跋

(2012-02-28 18:09: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嬉笑怒骂】

姚霏的新书、自序 温星的跋

 

名作家姚霏(沧浪客)的新书,刚刚上市。

挂个封面,把老姚的自序也发上来。

我给他写的跋(《口述云南 大侠导演》)以前发过了,放个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2duw5.html

 

《说吧,云南》自序

姚霏(沧浪客) 

姚霏沧浪客的新书、自序 <wbr>温星的跋
    你们知道我的意思:云南的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们,是该到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了。

 

    2006年,我主持昆明某家报纸的文化副刊时,先后做了两个比较大的文化专题,一个是“十位昆明作家写昆明”,因为种种缘故,比如老作家们都羞于动笔,所以最后应邀成文的是于坚、雷平阳、朱霄华、倪涛、钱映紫、马宝康、瑞秋、先燕云、阿闻和我本人。多亏人家赏脸,写得都不错,结果上了许多网站的首页。另一个专题是“1985-2005·云南二十年原创诗歌大展”, 最终的入选诗人是于坚、雷平阳、海男、米思及、费嘉、贾薇、樊忠慰、邹昆凌、倪涛、艾泥、孙世祥、哥布和鲁若迪基。这一次虽然引起了某些诗人的不满,但问题还不算严重,严重的是2008年,我心血来潮,竟然特别策划了一个“历代昆明十大文学名篇”,排序依次是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杨升庵的《滇海曲》、王昇的《滇池赋》、鹿桥的《未央歌》、李广田的《花潮》、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杨朔的《茶花赋》、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埃德加·斯诺的《马帮旅行》和施蛰存的《跑警报》——这就出乱子了。

 

    其他的作家和作品倒没什么,就是于坚及其《尚义街6号》“高居第六”惹怒了不少老而弥坚的作家。虽然对所入选的“历代昆明十大文学名篇”都写了尽量客观的推荐理由,但人家就是觉得于坚不配,我奈其何?

 

    当年我推荐《尚义街六号》入选的理由其实有案可稽,点评如此:“1984年,这首诗以不哼不哈的姿态出笼,与‘横空出世’毫不沾边。当时‘朦胧诗’有一统诗歌江湖之态势,满世界流行北岛、舒婷、顾城、意象、象征等词汇。于坚好比在花卷横行的时代,倔强地搞出了一只大而无馅的馒头,把所有写诗读诗的人都噎得一愣一愣的。许多年之后,当中国诗坛终于停止骚动与喧哗,诗歌逐渐回归到它的本身,人们才猛然发现,于坚这只叫做《尚义街6号》的‘馒头’,是如何的厚重朴实,好吃耐嚼。于是,许多外省乃至外国友人游人,把这首诗当成了游走昆明的理由和探索昆明底蕴的钥匙。虽然,真实的尚义街6号已经消失,但无可否认,诗歌《尚义街6号》融入了这座城市,事实上已成为古老昆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并且在该专题的编前语中,我还写道:“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而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1240多年之后,我们回望,蓦然发现,如果荟萃自古至今历代文人学子书写昆明的篇章,那将是一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庞大工程。幸得各界专家学者社会贤达的大力襄助,我们才得以完成这次‘历代昆明十大名篇’的评选工作。”

 

    虽然,我们的主旨,是推出历代描写昆明最令人回味,最难以磨灭,并且事实上已经融入昆明,成为这座城市某种文化组成部分的十大文学名篇,旨在弘扬昆明文化之博大厚重。但由于这种由文字承载的文明早已融入了每一个昆明人的心灵,事实上也已弥漫于春城的每一个角落。故任谁也很难面面俱到,将之毫无异议地呈现。所以于今推出的入选篇目,只能代表我们目前的一窥之见一家之言,或者说,只能代表我们为描绘昆明这座城市的心灵地图,做了一件自己必须努力的事情而已。至于这件事情是否做得圆满,那还有待公众的评判。

 

    但是最后,面对某种并非来自官方的压力,我们还是不得不以副刊部的名义在报上公开宣称:“那只是姚霏的一家之言。一个人的游戏而已。”

 

    只不过,自那之后,我就对自己格外不放心了,至少对昆明文化乃至云南文化,再也不敢多放“黄腔”。那怎么办呢?讨巧。就是除非万不得已,涉及云南文化的话题,我请那些大家、专家、方家来说。他们的话,无论大气磅礴、刁钻诡异,还是睿智锋利,一般也赖不到我的身上。但如你所见,把朱霄华先生和朱彩梅博士应《云南信息报》和《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之邀访谈我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收入书中,那我是要对自己负责的。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