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烛照未来 这个世界会好吗?
(2011-09-09 10:27: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嬉笑怒骂】 |
生活新报9·11十年祭·评论
过去烛照未来
这个世界会好吗?
十周年微博上热传一张《时代周刊》的“9·11”封面:两道光柱,隐约从曼哈顿射出,直刺苍穹。在昏暗背景下,光晕清晰,分外夺目。两束清光,洞穿十年之幕。不知设计师的寓意,是否暗合托克维尔之意:“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双子坠落,震恸全球。浓郁的黑暗,虽经十年涤荡,仍让人不忍逼视。千禧年时,善良的人一度祈望,就此挥别二十世纪那些腥风血雨,迈入一个只流汗就能改变世界的新世纪。但世纪初的双子噩梦,让人惊怵至今。“恐怖主义”的新名词,自此落入梦里。一部过分夸张的名为《24小时》的美剧,几乎陪着人们走过跌宕起伏的反恐十年。
似有冥冥之意,在十年祭奠节点上,本·拉丹被毙。对此,当年的“反恐英雄”总统布什表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开心感觉,只有一种完结感,非常感激正义得到了伸张。”战争总是残忍的,任何生命的终结多是令人扼腕。以命偿命的正义,总是伤痕累累。而在反恐战争远未终结之日,奢谈“完结感”也为时尚早。
“9·11”之伤要痊愈,显然不是刀剑枪炮所能承载的。人心人性、文化价值的弥合,或才是根本。纽约市长彭博表示,十年间纽约共挫败13起潜在恐怖袭击,警察局长凯利已成下任纽约市长的热门人选。而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权力机关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人心思安。
“9·11”纪念馆设计师说,如果建造一座封闭的城堡,最终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将失去整个世界。他希望纪念馆不仅是一个纪念逝者的地方,也是使人们获得新生、给予人力量、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地方。这才是“9·11”之后的深层思考。
个人信仰的乌托邦并非恶,而为这种排他性的乌托邦赋予魔力,从而具有进攻性毁灭性,才是十恶不赦。世间的文化与文明,并非互不兼容冲突对立的。就如著名学者熊培云所言,最真实恒久的“冲突”,是在生与死之间,而非文明之间。能诅咒人类命运者从来都是人类本身。如果在不同文明之间有冲突,也只是“不文明的冲突”。
不要陷入工具理性,拿着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来助长文明对立,而应致力于消弭文化冲突。文明本来应该由人类共享,何须厚此薄彼?没有选择,没有理解与共识,本身就内蕴一种隐性暴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小至一城一池,大至天南地北,最大程度感受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以开放而宽容的心怀体味自己与他人的命运。因为从文化情感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而当我们尊重其他民族的情感时,便有了一种世界主义的情怀。
转型时期,遍地乡愁。而真正伟大的传统,是人的传统,是具有开放精神的传统。千百年来的努力,不过是建立一种关乎人类幸福与自由的人的传统。这无关信仰,只因这是生命的价值所系,人类休戚与共。在此期间,各种磨难,纷至沓来。灾难不同,但人的价值永恒。
“9·11”巨灾空前,其后十年,在短暂震惊惶惑过后,人们渐渐拼接起一个从尝试接洽到文化融合的渐变图谱。在对于灾难的共同面对与承担中,守望生命的价值。生命尊严与价值,在守望相助中升华。对仇恨、暴力与邪恶的摈弃,对宽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是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此底线共识之上,用对过去的反思照亮未来之路,世界必将因之而更诗意,更宜栖居。
http://www.shx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