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医疗黑幕的手还应该更猛烈些
(2010-10-23 20:12: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嬉笑怒骂】 |
撕开医疗黑幕的手还应该更猛烈些
——由刘茜作品而想到的一些絮语
文/温星
按:担任云南电视台第二届“民星记者”评选嘉宾评委,应邀写此文。
云南电视台最近在搞“民星记者”评选,大约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记者节吧。我所在的《生活新报》,早年也评选过多次“明星记者”,二者不乏“秀”的味道,不过都很有意思。老是在采访别人,老是把别人推到关注的前台来,记者为何就只能做新闻的配角,而不能站到前台来秀秀自己呢?
显然,云南电视台所评的“民星记者”的概念,与《生活新报》早年评的“明星记者”是有差别的。前者所强调的“民”,是“民生”的“民”,更民间、更市民,而所谓“民星记者”,在报道民生、服务民生方面特别突出的记者。
“民生”之谓,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由此可见,“民生”原指民众的生计。简而言之,“民生”乃“国计”之本,“民生”者,人民之生活也。而美好生活从何开始?当然是从健康的身体开始。
浏览候选人名单,我注意到了主攻医疗行业新闻的记者刘茜及其相关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医疗与民生和民众生活的密切关联,也因为作为一名同行,我也曾经特别关注这个领域内的新闻,报道过大量典型的医疗纠纷。
“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而药费贵、住院费贵、检查费贵也一直挑战着患者的承受底线。”
看完刘茜这组在医院里的体验式报道,我不禁一声叹息:这些情况,和我当年采访所了解到的比别无二致,为什么?医院的患者数量是不断激增,总体的医疗服务收入也翻了许多倍,为何问题依然存在?为何老百姓依然呐喊着“就医难”?
刘茜采访了一位叫郭阳琴的患者,她说:“(进医疗后)就开始检查,先做了心脏CT,
接着又做双源CT,做完之后,他们又叫我做脑CT,因为我觉得那几天头不舒服,倒也应该做脑CT。但是做完脑CT之后,他们又叫我做肝脏CT。这就三四个CT了,我的身体就受不了,昏倒在了CT室里。”这位“被CT”的无辜的患者,尚未接受任何实质性的治疗,就在医院耗了半个多月,花了一万六千多块,其中,光各项CT费用就是六千多,最后,还直接给累趴下了。
这绝非个例孤案。
这是治疗吗?这是折腾,这是经营盘剥,这是“敲诈”。
“敲诈”我打上了引号,但这绝非危言耸听。今年5月,央视《新闻1+1》接连就药品的暴利黑洞进行暴光,其中,提到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出厂价15.5元,经过诸多环节卖到患者手中时,价格涨到213元,利润高达1300%,被网民称为“疯狂的芦笋片”——请注意,这仅仅只是药品本身的暴利,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少暴利?
看这篇体验式报道,记者刘茜是带着一些思想去采访的。在她出镜的串词中,多次将触角引申至我国医疗体制所存在的许多痼疾,如医疗资源在城乡和不同医院之间的配备极不合理、药品流通环节繁复导致利润黑洞空间过大,等等。这些问题该报道虽有所涉及,但局限于篇幅及报道所选取的细微切入的主题,故无法充分挖掘和展开探讨。
从中央到各界**和相关医疗机构,谁都不敢不承认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失败的——这已经无需过多去阐述了。正是这失败的医改,从根上决定了,至少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就医难”现象还会继续存在。而作为有责任和义务去撕开医疗行业黑幕、并鞭策其尽可能进入良性轨道的社会公器,媒体这双“手”的动作还应该来得更加猛烈些。
在参选“民星记者”作品的末尾,刘茜说相关的医疗改革制度“最终都会落实到每一家医院,惠及每一个患者。”我认为,由此可以看出她善良和美好的内心,但作为一名本应该保持足够理性的记者,她努力去挖掘医疗行业的黑幕和种种问题,尽职了,敬业了,却还是有点过于乐观了。
不过,她的这种乐观,不正是咱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