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明:一本书背后的遗憾与缺失(选自温星著《高原雄鹰
(2010-06-28 17:27: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众议温星】 |
一本书背后的遗憾与缺失
●贾明(生活新报总编辑)/选自温星著《高原雄鹰》之序二
2007年初,我从云南信息报社离职,来到生活新报社,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当时的执行社长李烽下达的:带领采编团队做一次与众不同的改版,要最大限度体现新报的独特性、差异性,要“偏执”地推出一些个性化的栏目与版面。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难度的任务。
在改版方案的酝酿中,有两个栏目很快进入视野,并获得了编委会的认可:一个是向外寻找在全国、全球闯荡创业的云南籍精英,报道他们的成就与辉煌,给云南人写一部“励志大片”;一个是向内走进云南的最深处,寻找隐藏在高原与峡谷深处的最美乡村,抒写云南不为人知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于是,就有了《生活新报》2007年5月18日改版的两个特异的专栏版面:《天涯海角·云南精英》和《乡村云南》。
今天,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天涯海角·云南精英》的采访成果。
客观而言,这个定位独特的大型人文专栏推出后,从普通读者、新闻界及作家圈子里都收获了不少好评,从政府层面来看,也得到了较高程度认可--去年,被评为云南省报业“名专栏”(即报业奖专项奖),还拿了个云南新闻奖一等奖。
但在我心里,更多的还是遗憾。
首先,由于视野的局限与信息的缺失,我们无法收集获取一份相对完备而又有代表性的云南籍精英人士的名单;其次,即使确定了采访名单,这其中的有些人无法联系上导致无法采访,或者,是出于种种原因,联系上了却不愿接受采访;第三,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海外,因为经费限制,我们难以跨越大洋去采访;最后,我们总共只采访并刊发了34篇报道,这只是报社最初圈定的一百人选的三分之一而已。
以上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天涯海角·云南精英》这个栏目,无法完整、全面地展现云南籍在外精英人士的风采,这是遗憾之一。
本来,计划采访的大名单中,囊括了政界、军界、学界、商界、演艺界的云南精英,但最终我们刊发的报道里,没有一个政界人物,军界人物只有两位,商界的精英也寥寥无几。大量报道出的人物,主要集中在了学界和演艺界。这个精英谱系的代表性不够,这是遗憾之二。
策划之初,把云南精英“一网打尽”的这个艰巨任务,落在了新报老记者温星的身上。如报社所料,采访的难度很大,有的人只是采访了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更短,这对温星把握人物并写活人物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好在温星除了是一个记者外,还是个青年作家,文字功底好,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短板。但就这些人物报道的整体文本而言,我还是觉得人物的丰满性、立体性不够。加之,这个系列总体定位是“正面”写人,对云南精英关爱为主,所以,没有很好地去“挑剔”被采访者,显得“力度”稍欠,溢美较多,这是遗憾之三。
但见到这部书的样稿,作为一个幕后参与者,喜悦之情自不必说。这是温星的个人成果,当然也是报社的成果,确切地说,是《生活新报》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书。不管对于温星个人,还是对于新报而言,我想,都具有着特殊意义。
温星还在路上,新报也在路上。我相信温星还会有第二本、第三本书出来,而且,一本比一本好,一本比一本更有分量;我也坚信新报还会有更多的成果出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扎实,一次比一次更加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