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猫调委”温星出书 伍皓作序言力荐

(2010-06-14 17:07:32)
标签:

云南精应

高原雄鹰

温星

伍皓

序言

生活新报

温星博客

杂谈

分类: 【众议温星】
宣传云南的另一种视角

●伍皓(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自温星著《高原雄鹰》之序言


  和温星认识应该是很早的事了,但稍微有些交流,是前年才开始的。那时,我在“西祠胡同”零星地发表“伍皓说新闻”系列文章,他来跟帖,加QQ,和我探讨。后来,《伍皓说新闻》出版了,我还送过他一本。


  2008年12月,我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之初,建了一个工作群,叫做“伍皓的网络意见箱”。由于听说他在云南记者圈内和网络上颇有些“江湖地位”,就请他来做管理员,并叮嘱多拉一些传媒人士和民间的“意见领袖”进来,以便我广听八方言论,改进我对媒体及舆论宣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渐渐了解温星,是在去年2月轰动全国的晋宁“躲猫猫”网民大调查中,他是调查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躲猫猫”事件及“躲猫猫”调查已经得到公认,是当代舆论监督的一块里程碑,这里我不再多说。在云南几乎所有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和舆论事件中,总能见到温星的身影,即便他没能直接去采访新闻本身,也会以评论或网络评论的形式,发出自己铿锵的声音——当然,在我看来,这些声音有时是不够理性的,但他总能言他人之不敢言,并且经常直指要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客观地说,他在报纸上的报道和网络上的声音,也没少给作为媒体管理者的我“添乱”。但我这个人不怕“乱”,也不怕折腾。死气沉沉的湖面上,怎么可能泛起晶莹的浪花,开出美丽的荷花?


  也是前年吧,就在我陆续写作“伍皓说新闻”系列文章的几乎同一时期,温星开始在《生活新报》上开出了《天涯海角·云南精英》的专栏。现在我为之作序的这部书,即是该专栏的作品结集。


  书中所写的,都是从云南走出去的高端和精英人士。在我的印象中,之前还不曾出现过专门聚焦云南籍国内及海外群体的同类著作,这是首部,说开创了云南宣传的一个先例,应该并不为过。另外,这个专栏于2008年被评为前一年度的“云南报业名专栏”(即云南新闻奖专项奖),内中一文,还获得了同年度的云南报业新闻奖一等奖。这也算正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于云南宣传的价值。


  以前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写过林林总总的许多人物,每次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写作手法、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我甚至曾要求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党员的先进典型。这种思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后来得以证明是非常独特和成功的。


  读完这部书稿,我发现,曾经的诗人温星似乎也在尝试这种思路。其中一些篇章,如《徐剑:“导弹作家”剑气纵横》、《李心草:激情飞跃的指挥大师》、《张丰毅:惧内的影视铁汉》、《倮倮:中国民族流行乐之父》里面,随处可见一些如诗歌语言般或充满张力或饱含意韵的词汇、句子或意象。在《樊端然:中国书法在西方的布道者》一文中,他为了强调书法家樊端然作为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人的特质,甚至直接用原创的古体诗做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四句小标题联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律”——格律上虽然不太对,但新闻稿件的标题能做到这份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写这些人物,看得出来,温星是用了心、用了感情的。这方面,读《袁晓岑:大师西去丹青永存》、《张洁:〈新闻调查〉大当家》、《马克坚:我和中国足球一起挨骂》等篇章及相关采访手记时,我能强烈地感受到。


  读完《杨伯镛:慧眼识姚明》这篇,心里很不是滋味。杨曾任国家女篮主教练、国家体育总局球类司司长,现为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亚洲篮球协会常务副主席,是发掘了姚明和郑海霞的中国篮球的大功臣。但是,多年以来,云南各级政府似乎都很“忽略”他,没给他送过一束鲜花,打过一个慰问电话——这是他在接受温星采访时的说法,我未及求证。这话即便并不完全客观,我想,至少还是反应出云南在重视人才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有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本书关注的范围,甚至还延伸到了西方世界,温星写了云南省前省委书记、省长普朝柱之子、在加拿大的“新侨”领袖普翔,写了在美国高校以教授书法这一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的书法大家樊端然。这样的人物,很少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甚至不为大多数家乡人所知,但实际上,他们确实默默为祖国作出过一些不可忽视的贡献。通过温星的笔触,我们才得以认识了他们,了解了他们,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他们。


  在温星笔下,共写了约三十位这样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某个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云南人——请注意,这些人的建树,并不仅局限于家乡云南范围内,而是放大到了全国乃至国际的背景中。这也就让这些“走出去”了的云南人,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云南人”,而更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国人”。


  阐述《生活新报》开出这个专栏的初衷和目的时,温星在《后记》中写道:“彩云之南人才辈出,曾经有太多的云南人走了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他们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作过出相当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家乡云南都没有什么名气,甚至,其中有些根本就不为家乡人所知。而《天涯海角·云南精英》所要做的,《生活新报》所要做的,正是宣传这些奋斗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云南籍的精英人士,同时,也借此来宣传我们美丽又神奇的云南。”


  是的,云南是一片美丽又神奇的土地,云南逐渐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形象也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知。而持续了约一年半的这个专栏,在其中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但很遗憾的是,由温星担纲主创的这个名牌栏目,没能继续办下去,我不知道是报社版面支持没跟上,还是温星个人没坚持。在我看来,在全国各行各业中成就斐然的云南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都值得纳入《天涯海角·云南精英》这个栏目来好好地加以宣传。


  我将很乐于看到,这个已经“消失”的好栏目“重出江湖”,并再创辉煌。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报道题材中最难掌握的种类之一。就西方传媒的情况观之,许多优秀的记者,最后都选择了转型成为传记型记者乃至“传记作家”。通过《天涯海角·云南精英》这个人物专栏历练和这部专栏作品的结集出版,温星似乎表现出了这样的趋势,也似乎有朝这方面去努力的意思。我祝愿他能有长足的进步。


  读了书稿,拉拉杂杂写这些,权当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