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剑评温星《高原雄鹰》:华章且吹西南风

(2010-06-07 20:43:46)
标签:

高原雄鹰

记者

作家

温星

徐剑

书评

杂谈

分类: 【众议温星】

华章且吹西南风

●徐剑/选自温星著《高原雄鹰》

 

  温星执著而又坚韧。向我讨这篇评论文章,一讨就是半年有余,锲而不舍。每次打电话来,他都彬彬有礼,谦恭有加,让你觉得拒绝便是一种残忍。

 

  可我心里多少有些踌躇,毕竟我是他《天涯海角·云南精英》的“上榜人物”,现在,这个人物系列结集出版为《高原雄鹰》,又让我评论,容易落下相互吹捧之嫌。加上,手里正在赶一部长篇书稿,写作一旦进入状态,便停不下来。

 

  自温星从故乡来,第一天走进北京,走进我家,相见伊始,我们便有一种性习相近的投缘,惺惺相惜的欣赏。尽管之后见面机会很少,只是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颇有点君子之交,但我仍不时将目光投向故乡的天空。蓦然发现,大凡昆明城郭,极边之地,酿成一件件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时,总有温星的身影行走云岭,总有他的健笔剑指江山。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精神跃然报间,力透纸背。

 

  温星报人的良知和雄姿,我曾在晋宁县“躲猫猫”事件中看到;他挥斥方遒的雄健和犀利,我也曾在昆明“处女卖淫案”中读过。理性冷峻不失壮怀激烈,激情澎湃却降至零度叙述。那天晚上,他因在“躲猫猫”网民调查中的表现而成为新闻人物,在凤凰卫视出镜接受长篇专访,侃侃而谈,川音余韵中携着昆明“马普”,我立即就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他说,徐大哥,我在昆明看不到凤凰卫视呦。

 

  虽然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当代舆论监督的一块里程碑,但温星全程参与的“躲猫猫”事件,曾被云南某些官员认为抹黑了云南,并对他咬牙切齿。

 

  其实,何谈抹黑,温星无时无地不在维护乃至宣传云南人的形象,爱之愈深,护之愈切。

 

  2007年人间四月天,昆明《生活新报》拿出重要版面,采写遍及中国乃至全球的云南精英,指派温星担纲此任。他的第一站便是北京,采访的第一个云南人便是我。他从机场赶到我家那天,我因奉总政之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2007和平使命”军演的写作,翌日早晨就要飞赴乌鲁木齐,只能给他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匆匆谈访,匆匆别离。看得出,他来之前功课做得很细致,提的问题,能很快抓到要害。分手时,他又提出,希望次日再专程来采访我女儿晓倩,让她谈谈女儿眼中的父亲。第二天是周六,我飞往西域,他却再次独自穿越整个北京市区来到家中,采访了晓倩一个多小时。

 

  半个月后,《生活新报》“云南精英”专栏开篇之作出来了,这便是温星写我的《徐剑:“导弹作家”剑气纵横》。当天下午,许多亲朋好友师长同仁都打来电话,说在《生活新报》或网络上读到了这篇报道,其中,包括我鲁迅文学院的同学、著名诗人雷平阳。后来才知道,温星和他也是好朋友。这时,我才感受到《生活新报》如北京当年冬贮的大白菜一样,读者皆是寻常百姓,家喻户晓,其神经触觉已深植于芸芸众生之中。

 

  在这样的报纸上,“云南精英”专栏横空出世,每期一至两个整版的分量,在昆明乃至云南城乡搞得动静很大。

 

  从此,我不得不对温星的才气刮目相看。以后,他每写一个在外的云南游子,都给我寄上一份样报,张丰毅、邱钟惠、张健等一批精英就这样走入家乡的父老乡亲心中,也走到我的面前。

 

  读温星的文章,透着一个社会活动家型记者的温婉与亲和。

 

  一个成熟、成功的记者,首先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居江湖之远,可入庙堂之高,活在市井之中,饮尽人间烟火。上达政要名宿,下交引车卖浆者,三教九流,皆可成友,形形色色,能遇知音。温星有这种潜力,他的采访力道深,底气十足,见人不怯场,感染力、亲和力强。初识之时,只见他脑后扎着小辫,俨然一个都市时髦青年,却擅长交友,擅长应变。他第一次入京,凭着几个号码,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便几乎将京畿的云南子弟搜罗了个遍,上至大军区司令,中至明星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一一采访,皆成华章。这也许正是他活跃于大西南,纵横昆明城郭,如鱼得水之故。

 

  我看温星的这部新著,张丰毅是明星中最难侍候的主儿,可温星对他的采访竟在饮茶聊天之中、看似毫不经意间就已经完成。采访本上不记一字,却铭刻于心;录音笔里不录一句,却谈访于心。以至于张丰毅当场勒令温星不准记的酷评其他明星的内容,都被他用心记了下来,公诸于众。张丰毅看后怒不可遏,却也拿温星奈何不得。读到此段,我不禁哑然失笑。

 

  读温星的文章,折射着一个政治学者型记者的睿智和敏感。

 

  一个好记者,应该具有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史学家的胆识,是半个政治家、半个文学家、半个人类学家、半个杂家的大杂烩、大融合。这N个“半”,才可能锤炼成一个真正的记者。温星是晚辈,且生不逢时,没有赶上那个反专制、争民主、要自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生和复兴而战的年代,也没有老一代记者飘洋过海、负笈求学的留洋经历。可是从他的文章中,仍然透出一个好记者应该具有的政治学者的睿智和敏感的雏形。

 

  面对一个个来自云南故乡的名人,不论是中国第一位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邱钟惠、世界级体操教头中国体操队总教练张健,还是中年一代的著名影星张丰毅等,温星并未以仰视的姿势去采写他们,而是一种平视的视角,甚至是居高临下的俯瞰,去挖掘和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视角独特,见地独到,胆识兼备,凸显了一个年轻记者所具有的敏锐和智慧。这或许正是我看好温星,感觉他在记者这条道上能够走得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温星的文章,还传递着一个作家型记者气韵沉雄的才气和张力。

 

  孔子云,“文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如果没有文采的话,是扩散传不开,传世不远的。当然,文彩不仅仅是华丽荼靡、铺张顿挫的语言,而是独特的文本,个性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姿势的高度统一。一位有才气的记者,最终能否提升和涅槃成一位知名作家,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有天赋和才气,所写的文章笔道有没有张力。国外一些名记如海明威,起初也是记者出道,但最终化为一位伟大作家,就在于他的经历以及那与生俱来的才气和张力。

 

  温星是有才气的,读他的文章,会让人觉得在众多的记者方阵中,与众不同。他具备了一位作家型记者的潜质和张力,写出来的人物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色的,而是多彩的。文章结构大开大合,放笔纵横捭阖,天马行空,人物性格栩栩如生,语言活泼,生动耐读。

 

  我曾惋惜温星坚守边城一隅,有碍将来的发展,建议他不妨远走广州、上海、北京,也许会更加海阔天空。他说哪里也不去了,就喜欢呆在昆明,尽情享有春城市井里的温婉、温馨和温情。

 

  文坛喜吹西南风。也许正是这种温婉,边城昆明孕育了于坚、雷平阳、夏天敏、海男、潘灵和先燕云等一批颇具实力和潜力的中生代作家。一如色彩斑斓的云之南一样,昆明作家群的格调亦七彩云南,南风东渐、北进,开始在中国文坛上有了一席之地。温星不是滇人,他由川入滇,将高亢的川江号子融入茶马古道上的“马街普通话”的韵味里,杂交般的衍生,怪味的糊豆味,也使他的文章独成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就是:华章且吹西南风。

 

  温星会不会跟进这股文坛西南风,走向全国?我将拭目以待。

 

    (作者徐剑,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大校,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解放军文艺奖获得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