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观周刊专访:温星 青衫磊落江湖行

(2009-11-17 10:31:35)
标签:

大观周刊

城市面孔

专访

温星

传媒江湖

分类: 【众议温星】

温星:青衫磊落江湖行

《大观周刊》第453期之“城市面孔” 文/欧阳小抒 熊瑛


  
  温星剃了胡须,看起来异常年轻。因为母亲说,这样才易找到与之偕老的另一半。但他依然坚持十余年来始终扎着一个艺术感十足的辫子,如同他始终抱持的新闻信仰。生活新报社偌大的格子间里,他投给我们暖暖的笑,然后从电脑里调出几张酷酷的照片,流露出内心的坦诚和不羁。
 

   于是,我才放下忐忑的心,开始聆听这位曾被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专访过的、在传媒界干得热火朝天的“名记”的故事。尽管是一问一答地讲述着从业十余年来的风雨历程,却依然足以让人为之动容。我听见心底发出的鼓掌和呐喊,这是由最纯粹的“新闻梦”所引发的共鸣。  

  来昆明之前,温星供职于成都的《天府早报》,来昆明之后,一直扎在《生活新报》。可以说,他是带着经验和理想来到边疆,参与和见证了昆明都市类报纸发展的十年历程。 

  对于新闻事业,温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老领导胡荣华曾赋诗赠之:“一笔动情蘸热血,几度拍案曝奸贪。风云激荡志未改,会当遨游九重天。”时至今日,温星所做的一切,足以让人看到记者这个职业应当具备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过,他更习惯说正气义气侠气书卷气。说别人不敢说,报别人不敢报,走在风口浪尖,以良心为烛,点亮的是公道,温暖的是人心。

 

一战成名

 

  2000年7月,永善县某局长在当地最豪华的酒店“杏花村”喝酒,醉死。家人“停尸闹事”,逼死老板娘。杏花村老板找到温星,跪地求助,痛哭流涕。刚入滇不久的温星拍案而起,约了另两个同行,奔赴永善。在当地官方百般抵制、阻挠采访的情况下,他们明查暗访,抽丝剥茧,一步步还原事实。

 

  《局长醉死“杏花村”》的报道遂横空出世,轰动全国。央视《焦点访谈》之后制作了两期专题节目。十余相关官员纷纷落马。多年过去,此事仍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也是此次永善之行,温星和同伴获批进县法院旁听一起案件审理,却遭到质疑,进而被法院非法拘禁数小时。“获释”后,深感监督之难的温星等人对此做了客观报道。在记者权益遭受侵害还很罕见的当年,这条爆炸性的新闻被上千媒体转载。有媒体还刊登了温星胸口处被法院法警抓伤的特写照片,于是,不少读者打进热线,为“正义的记者”捐款。

  凭着一股热血和侠气,温星很快就在异乡闯了一片天地。只不过“侠以武犯禁”,温星却是“以文犯禁”。许多敏感话题,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线索,顺藤摸瓜,深入调查后冷静地娓娓道来。他说自己远远够不上优秀,但一个优秀的记者,绝对不同于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而应该是时代的“了望者”和“侦察兵”,甚至是“时代的手术刀”,“切开时代的肌体,挖出深埋的癌细胞”。
  温星的才华,不仅仅只在他的文章,更在于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他的情怀。或许正是因此,他才更懂得悲天悯人,对于苦难,才有着更为感同身受的理解。因此,他总是在奔波、在诉求、在呼吁、在反思。他用行动证明了一种大义:“为民请命凌云志,几度折戬问苍天。”(摘自温星诗词之《十年感怀》) 

  血癌患者李雪松的离去,让他奔走呼告,泪如雨下;曲靖的一个县,曾连续发生过八起“校园强奸案”,他在深入调查后怒斥教育局长……一桩桩,一件件,温星都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与情感。也有朋友对他说,记者应该独立于新闻之外,不能介入太深,才能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温星反问:“当一个身处绝境的人向你发出求援的呼号,当对方把你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想要紧紧抓住,你可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吗?”

 
草根英雄

 

  出生于平凡家庭的温星,没有名校的显赫的教育背景,但经历过自己的艰苦奋斗,他算得上是个地道的“草根英雄”。

 

   “我这个记者,是从文学青年转型而来的。所以,可能更敏感,更细腻,也更犀利。”“文青”出身的温星颇有些早慧,16岁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诗作。转行做记者,他一开始想得很简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心声和情感,揭露社会上的一些黑暗。

 

  刚出道在成都学做记者那一年多,温星白天蹬着自行车拼命跑新闻,晚上蹲在火车南站附近的出租房里写诗歌和散文。那里经常停电,许多诗文就这样在明明灭灭的烛火下完成。此段生活,温星写成一篇《“贫民窟”岁月》,“一稿多投”,发表了很多报刊,也感动了很多年轻人。

 

  “这篇小文,妈妈几乎倒背如流,经常拿它来激励我。”提及母亲,词锋激烈的温星明显温柔了起来。

 

  来昆明头一年,求贤若渴的老总让温星和自己一起住进黄土坡的一栋大别墅。条件如此优越了,温星却依然难忘最初那段艰辛的岁月,又写《怀念“贫民窟”》一文,提醒自己不可忘本,不可懈怠。尽管现在已经很少做与文学有关的事情,但曾经的那些梦想、激情,还是让温星念念不忘。

 

  比起跻身报社中层,温星更乐意做个一线记者。他要说想说的话,他要贴近生活的本源。他坚信“新闻在路上”的理念,要做绝对的行动派、实践派。尽管现在已经是《生活新报》机动新闻部主任,不需要再到一线去冲杀,他依然向老总提出:每个月至少允许他出差一次,去做点“轰轰烈烈的新闻”。

 

  西谚说,上帝不会让一件事物十全十美。温星在“传媒江湖”指点江山叱咤风云,颇有些大侠之风。事业上,可以说已经活出了他特有的精彩。但工作之外,他显得太过平常,除了看书,写东西,听音乐,偶尔旅游,他没有太多可以称之为“娱乐”或“玩”的爱好。

  已过而立的温星依然单身,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这点,几乎没人相信,“怎么可能呢?你的粉丝那么多?”

 

  他QQ的签名档写着:“一个正义的记者,笑傲江湖;一个善良的男人,渴望幸福。”

    他的腾讯博客人气近八百万,大约算得上是“云南第一博”。前几天,他刚刚在“心情”栏里换上了徐志摩的名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但关于爱情,温星不愿多说。只是看上去有些忧郁。

 

QA达人 【大观周刊×温星】

 

  Q你怎样看待记者这个行业?

  A这是我深深热爱的职业,承载着我的梦想。其实,这个行业除了外人所想象的那些光环,更多的是艰辛和付出。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你需要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去完善自己。这个行业能够为你带来成就感,赢得社会的尊重,相应的,也需要你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同情心。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职业,也是一个能够创造出很多可能性的职业。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之下,我们也会有很多无奈和沮丧。

 

  Q你怎样理解新闻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A:说到使命感和责任感,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像是大话、套话,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我的名片上就始终印着“责任高于一切”这句话,不是自我标榜,是真心话。要尽可能客观地记录现实的生活和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反应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和心声。否则,就不配当记者。

 

  Q:你会去写迎合别人的文章吗?

  A我的个性中有非常倔强的一面。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绝对要本着事实和凭着良心说话的。我做记者的目标很明晰,原则也很清楚,为了利益而做违心的事情,这是我所抗拒和鄙视的。许多朋友因此说我太不圆滑,太笨了,有时唾手可得的一些利益,就这样没了。比如,“慕名”来找我写广告文字的企业曾有过不少,稿费很优厚,一篇就能抵一两月工资。我都微笑着答复人家说:抱歉,这种露骨又恶俗的鼓吹,我写不来。

 

  Q你怎样看待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异同?

  A从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各具优势。但是,网络媒体更为自由,表达言论也更为轻松。因此,我有些在报纸上被“毙”掉的文章,还是会在网络上发表出来。而且网络的覆盖面很广,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网络传媒时代”,网络化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必将越来越重要。

 

  Q文学与新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面对一个感人至深的新闻事件的时候,你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

  A:客观而言,搞文学的来做新闻,转型不一定都能成功,一旦转过来了,就比其他记者具有更多的优势。两者共通的地方,我认为就是人性,文学和新闻都是服务于人的,都是关注人性。“文青”或者说作家的身份定位,可以肆意地去感动,去抒情,去充分表达你的爱憎。但若作为一个记者,面对一件感人的事情时,职业特性就要求我不能介入太深,而只能客观地去描述或报道这个事情。要冷静,不能陷入,因为记者职业的核心就是客观记录,忠实反映。当然,这虽然是记者职业所要求的“铁律”,但我认为,一个真正好的记者,绝不可能一个冷漠的人,而必须能同情,能关怀,能悲悯。从本质上讲,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面孔档案

  温星,生于1976年,媒体川军,混在云南。早年写很苍白的诗文,如今做有温度的新闻。现供职于《生活新报》,任机动新闻部主任、时事评论员。新闻之外,发表各类题材文学作品两百余章,系昆明市作家协会理事、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