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中村改造:细节决定成败
(2008-12-22 11:18: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嬉笑怒骂】 |
有关城中村及旧城改造的话题,似乎已经让位于旨在“解堵”的二环路改造,而不再是昆明当下最热和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其实,这个比“解堵”更加复杂和浩大的“民心工程”从未懈怠,始终在马不停蹄地、平稳地推进着。
昨日的一则新闻,让近期在媒体上颇为沉寂的这个话题,又重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但让人很遗憾,竟是以一种“冒杂音”的方式——在采访北京路吹箫巷旧城改造拆迁时,云南卫视《民生关注》栏目记者受到来自工作人员的蛮横阻挠,摄像机被掀翻在地,“严重损坏,无法使用”(相关新闻详见昨日《生活新报》报道)。
关于城中村及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就无需再连篇累牍地去阐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工程实施中操作层面的问题,即究竟该怎么改造、怎么施工,才能有利于整个工程更快、更好地推进,同时,还要尽量不对周边居民和行人造成不便、乃至安全隐患。
《民生关注》此前所播放的一段市民提供的DV视频显示:北京路吹箫巷旧城改造过程中,对于一栋几十米高的楼房的拆除方法是,将楼下大面积挖空,再套上钢绳直接拉倒。但是,拆除现场除了附近人行道旁有一堵墙,其他地方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连根警戒线都没有,市民可自由出入。
如此施工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难道施工方不清楚吗?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安全防护设施都不设置呢?为了一味追求工程进度,就可以置“人命关天”的安全问题于不顾吗?而当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时,施工人员竟还蛮横地加以阻挠,难道只要不被暴光,这些重大的安全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吗?真不知施工方工作人员大手一辉,挡住镜头大吼出那句“不要拍了”时是怎么想的。太理直气壮了。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曾在无数种场合反复强调:关乎群众利益的重大党务政务的相关信息应公开,并主动接受媒体监督。这里所称的“重大政务”,自然包括了与群众利益及城市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城中村及旧城改造。
我们无意于对这次媒体采访的受阻而发表愤慨,正如《民生关注》主编所说,这个小小的冲突本身早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但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良心,有义务有责任对拆迁改造进行监督。其实,这种监督权,不仅媒体有,任何群众也应该都有,即便是一个普通群众跳出来质问“为何拆楼不设置最起码的安全设施”,施工方都无权蛮横地加以回绝,而应该积极地进行解释和改进。
我们看到,吹箫巷那栋轰然倒下的旧楼并没砸出什么安全事故,显然只是一种侥幸,而绝对不能说明施工的方法没有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的是,究竟还有多少需要拆除的建筑,也是这样在周围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情况下,就被“成功拆除”了?究竟还有多少次“侥幸”,可以让周边的居民和行人不被埋尸于这样拆除的残垣断壁之下?
不管是北京路吹箫巷拆楼时未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的情况,还是记者在就此进行监督采访时受阻的“意外”,若从整个浩大的城中村及旧城改造工程来看,或许,都只是一个很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在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展,乃至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前者直接带来的是具体施工时的安全隐患,而后者,则将直接造成改造工程中社会监督渠道的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