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绿化”工程
实施前当反思“植树风波”
深秋季节的昆明,在绿化问题上又描绘出了一副美好的蓝图:用3至5年时间,大兴竹子工程、芦苇工程等5项绿化工程,在河道、池塘、水库、滇池等湖泊浅水区、湿地区域打造出20条具有秋色景观的河滨带。
《生活新报》前日这篇报道的题目叫《插柳栽竹种芦苇春城秋色会更美》。通过昆明市政府动员大会所披露的情况,看上去确实满眼绿意春色,哪有半点深秋的萧瑟?
如此“五年绿化”的长远计划当然好,但它无法不让人回想起自今年5月开始的那场“种树风波”。大量种树,提高春城的绿化率绝对是好事,为何却遭受到了大量非议和质疑呢?
此番空前规模的种树之前,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多次强调,一定要注意科学植树、规范植树,保质保量地完成植树任务。显然,“科学”和“规范”是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大的前提,作为“省级大员”的仇和,不可能再进一步亲自去细化每一棵数应该怎么种、种在哪里的具体问题——如果这样,政府下面还设那么多具体的职能部门干嘛?
于是,在落实和执行的层面上,昆明此番的“植树运动”就出了问题,并形成了一种很负面的印象,至今难以磨灭。笔者就曾经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有路人不小心踩进街边挖好却未及种树的坑里,立即就会大骂仇和,把这全都归咎会仇和头上。
这种情况,其实在于以园林绿化局为核心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植树过程中没能做到科学和规范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以及关于“该怎么种”的有效规划的缺失。所以客观上形成了种在春城街头的那数十万棵小树,远远无法达到所预期的绿化和美化春城的效果。其中的教训,是必须好好反思的。
在全新的“五年绿化”计划启动前,这种反思显得尤其重要。
绿化工程的具体执行者,无疑是政府下属的园林绿化部门。但在前一轮的“植树运动”,昆明园林绿化局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甚至是问题多多。该局曾“交代”说,确实存在诸如施工单位技术规范掌握不准确,为了赶进度而采用质量不好的苗木,并导致整个工程质量降低等问题。相关领导也曾就此强调,要针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这番语焉不详不所谓“问责”,果然没有下文。在这种情况下,试问如何指望同一个园林绿化局、同一拨领导班子,能充分吸取前车之鉴,而在即将展开的新的“五年绿化”计划中有好的作为?
在前日的绿化动员大会上,昆明市政府的一位副市长出面,对“五年绿化”工程的构想和简单思路进行了一番介绍。很遗憾的是,通过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没能在会上看到昆明园林绿化部门的身影。
其实,这个动员会上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做法是,让绿化工程的实施部门的主要领导和该计划的直接负责人出来,直接面对媒体和公众,详细阐述其工程实施的具体思路和做法。如此一来,可以让其思路和做法接受公众的质询、建议,更可以给园林绿化部门更多的压力和监督。
毫不夸张地说,前番“植树运动”之所以遭受到非议,个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整个过程没有接受公众的质询、建议,更没有压力和监督。今后的“五年绿化”工程,绝不能重蹈覆辙,让原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化事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