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闻:“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

(2008-03-25 13:01:59)
标签:

杂谈

 阿闻:“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阿闻:“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阿闻:“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

“昆滇E吧”第5期“云南十大网络牛人”之
  阿闻:“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
记者温星 3月23日,生活新报

昆滇E吧http://vip.shxb.net/   云网http://www.yunnan.cn/
生活新报专题投票页面http://www.shxb.net/nr/nr.aspx
云南信息港http://classad.yninfo.com/surveyweb/Default.aspx

  
    在网络上搜索,基本是摸不清楚他的行踪的,以至于有些找“网牛”的人以为该“牛人”早就淡出“江湖”了。这次搜寻云南“网络牛人”,他的名字又被网友们提起,记者便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有人想你了”,他还是牛气冲天,埋怨记者干嘛又把他和网络扯在一起。
    这是位从来不珍惜“ID”的牛人,犀骨、花蟒、耳门、凌夫……一堆ID仍然在网上、报刊上招蜂引蝶,前后十年有余,从来就没间断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ID后面,是那位“阿闻”。




“网络作家”应该是作家在网络上
  
   阿闻自己也承认,“阿闻”的知名度远远不如自己那些网上ID,“犀骨”最初出现在西祠胡同的BBS上,后来转战到了榕树下“状元阁”和新浪的名家专栏,他也是用“犀骨”的名义写了小说《纸门》拿了大奖。他决定在书的署名上用“阿闻”时,把出版商搞的很不愉快,出版社说,这名字太普通了,肯定会影响新书的销量。
  当然,署名并没影响到他的“产销”运作,阿闻的小说一直“卖座”,创作一直持续。他的小说都是以云南作背景,他也理所当然地被列在了云南作家的行列里。2003年至今,阿闻出版了“纸系列”三部曲——《纸门》《纸床》《纸镯》,出版了长篇《有戏》《拨云》《滚腰》《天刀》,一堆中短篇不间断地出现在各地的文学期刊上,今年刚刚“竣工”的《鸳鸯茶》也已经被出版商“订货”了。
   他曾估计自己写过500万字,近期闲暇时他仔细算计了一下,竟有800万字差不多。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正在郁闷,“800万字啊,钱呢?”
  阿闻对“网络牛人”的称谓有点忌讳,对“网络作家”的称呼更表示“不靠谱”。他曾多次强调过自己的观点:“网络作家”应该首先是个作家,是作家在网络上,而不是他总上网,又能写,就“网络作家”或“网络写手”了——这定义太没责任感了,网上拿文字露三点的“名人”泛滥成灾,要都是网络作家,“网络”和“作家”都被糟蹋了。阿闻如今确实对“作家”一词也开始拒绝,他认为“作家”快和“诗人”一样成为贬义词了,被冠上这名号,栽面儿。
  
变换ID是和自己较劲
  
  不停变换ID上网,发帖、拍砖,阿闻现为传媒人士,工作繁忙,但对网络的兴致有增无减。对于记者“为什么在网上不用阿闻”,“为什么不打造品牌”的问号,他回答出一些自己的道理——
  “这是个和虚荣心较劲的过程,对我自己,也是个清洗劣根的过程,虚荣是个劣根,需要砍。打造品牌确实很符合市场规律,但拿所谓‘品牌’当个东西,虽然可能弄出些效益来,却能培养出很多自恋,本来是个东西,自恋成癖,就不是个东西了。目前网上有很多名牌ID,有的只靠一篇网文就吃上若干年,炒了又炒,煮了再煮——这也是我对‘网络作家’或‘网络写手’反感的原因之一。有的品牌ID因为自恋过度,控制不住,就整出很多下三烂的垃圾来,害自己也害别人。我ID随时可以用新的,其实是和自己较劲,你一个新ID,出来的言论真够牛,才能在网民中站住脚,那时人家给你大拇指可不是冲着你是哪个品牌来的。”
 
 “自我改造和修炼差不多。人都有个虚荣心,网上发个帖子,里面有虚荣心,秀的成分或多或少都能表现出来,这虚荣心小来小去没什么大碍,可膨胀起来就会影响人的个性,幸福观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自己觉得要‘自我改造’,这应该是个进取的概念。十年来我‘改造’了很多,放下虚荣是件舒服的事,至少我写作时不主观,心态好。你心态好就影响到读者的心态,读者心态也好了,你的书就有阅读以外的意义了。”
  
新作是个“窒息”的故事
  
  阿闻的《鸳鸯茶》写了两年多,上个月刚刚完成,出版商已经“下了订单”。他的《云箫叙事》下个月出版,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和出版社商量《云箫叙事》的封面。“现在写作之余要研究经营,书是要经营的,封面没卖相,读者也不买账。”他的《鸳鸯茶》打印出来有一寸多高,上面有许多红道,阿闻还在修改。
  “新写的《鸳鸯茶》,说的是二十年间世道滚动的状态和人的状态。我留意过现在盛行的关于小说的‘类型’,书名前后的‘点缀’五花八门,社会文学、残酷青春文学、家庭问题小说等等……这部《鸳鸯茶》归纳不进去,索性算‘实验小说’了——把章节洗牌,让洗过的每张牌都尽量简练到只有状态。”
  谈起小说,阿闻对央视10套的《影像志》念念不忘。“一直在看。我不把它归类为文艺格式,我看它,觉得是在看有深度的‘新闻’。肥皂剧风起云涌之后,到现在,小说也渐渐发展到“没话找话”的境地,相比之下,我更怀念“新闻”。不妨说,《鸳鸯茶》受了《影像志》的影响了。其实我闯进文字行的开山手笔是报告文学或叫纪实文学,后来搞上了小说,说不定是走偏了。”
  “这是让人窒息的文本。‘自杀者’、‘自我终结’,这些关键词注定都有前因后果,这些因果稍微做些演绎,就会令人窒息。我写的时候很窒息,凡是和青春有关的故事,不管贴附在什么样的年代背景上,都残酷,都血腥。好在这个故事这些状态大家都有体会,还原一部分从前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有意义。”

对网络是有依赖的
  
  阿闻有个习惯,每部作品的粗稿都要贴在网上,当然,他是用ID贴上去的,没几个人知道作者是阿闻。这种做法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网友们的意见和建议“十足珍贵”,包括作品细节、逻辑性、人物个性,都有“铁杆粉丝”“无偿指正”。
 “我对网络很依赖,作品往往分别贴到几个BBS里,然后收集意见,网友很真诚,也很尖锐,提出的意见对创作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我眷恋网络的原因。”
  
  阿闻和网络的感情很深,几乎每天挂在网上给自己充电。
  “网上有营养,能给人很多灵感。”阿闻说,自己在传媒行业干了12年,需要不断充电才能长进。“主业是传媒人士,副业才是写小说”。近期,他筹划了很长时间的“新闻脱口秀”在纸媒推出,反响强烈,给读者参与“新闻互动”、“摈弃板着面孔的新闻体”做出了一个新模式。而这种模式的雏形,用阿闻的话说,“一个是来自网络的启发,另一个是参照了电视节目的款式。”
   
  配发:阿闻的“民间说唱”  
  故 事
  
  若干年前
  我在北方土著人家/作客
  当地的习俗是
  自家的小女
  要陪/远来的客人
  睡
  刚青春的/小姑娘
  搂得我
  胆战心惊
  我享受了/一夜
  她身上/摆弄牛羊的/膻味
  
  清晨
  主人端来/一瓢冰冷的/井水
  问我
  敢不敢/喝下
    
  草原上的人
  深信
  夜里/若是颠鸾倒凤
  深井的/凛冽
  足可以
  让风流男人
  终生
  不举
  可我
  并不知道
  他们的
  典故
    
  喝下
  瓢里的/毒水
  我觉得
  冲淡了
  凝在身上的/味道
    
  并不丰满的/姑娘
  笑得
  露出整齐的/白牙
  一下子/让我
  记住了
  昆都仑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