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刊“激荡2007”之生活宝典之菜市专题评论
菜市“肉搏”:猪八戒腾上筋斗云
如果明朝中期的猪肉也如此金贵,那么,《西游记》里妖怪们最想吃的会是唐僧还是猪八戒呢?显然还是唐僧,因为最贵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今天的我们不是吴承恩笔下的那些总有口福的妖魔鬼怪,我们无可选择。
我国养猪历史至少有七、八千年了,吃猪肉的历史,则还要久远得多。从“家”字的结构可知,“房顶”(宝盖头)之下有“猪”(豕)即为“家”,真可谓“无猪不成家”。杜甫有诗云:“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者,就是猪的一种别称,喻养猪生财之意。
我们热爱猪肉。据《猪生产学》中记载的数据,在全球各种肉类消费中,猪肉所占比例近40%,在中国更高达67%。万里之遥的达尔文说“中国人在猪的饲养和管理上颇费苦心……”
绝大多数中国平民并不知道《物种起源》中的这句话,如果知道,他们肯定会大摇其头,叹息于这份“苦心”的风雨飘摇,因为在即将过去的这个猪年,猪肉价格似乎驾上了“猴哥”的“筋斗云”,一路飚升,最贵时,与去年市价同比增加竟达到了93.61%,即几乎整整涨了一倍。
如此涨幅,怎能不让收入水平在原地徘徊甚至有所下降的中国平民愁眉深锁?涨价的绝不仅仅是猪肉,但猪肉价格的问题却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根导火索,“领衔主演”着肉类、蔬菜类、主食类、油盐类等几乎所有“菜篮子”消费价格的集体上扬。
“想吃什么”已经不再成其为一个问题,问题是“吃得起什么”。在中国传统的食谱中,猪肉本来就是主角,但直到今年,才成为真正被关注的焦点——猪和猪肉都是无辜的,它们无病无灾,当然更不可能故意自抬身价,来跟人类作对。
农民们越来越不愿养猪。为什么?来看一个养猪产业链条:猪养多了→生猪收购价格下跌→养猪户赚不到钱→很多人不再养猪→生猪存栏大量减少→猪肉价格迅速反弹→养猪户没有猪可卖……
这显然是个恶性循环。究竟是哪个环节的责任?猪肉价格一路高涨的“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这些固然都是所有中国平民想知道的,但更加急迫的核心问题则在于:我们以猪肉为主打的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食谱,如何才能经受住这次价格高涨的“战争”?处于即将倾覆的临界边缘的“菜篮子工程”,又如何才能实现平稳的“软着陆”?
或许,我们该反思王德禄先生的这句话:“中国小农经济正在瓦解,农民掌握了更多放弃养猪自谋他路的渠道和机会。农民不愿养猪不是坏事,反而意味着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关键是我们能否很快建立起中国的大农业体系,使得中国13亿人的吃肉问题走上新道路。”
必须从恶性循环的养猪及“菜篮子”产业链入手,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的、科学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情。这件关乎所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在“金猪年”被“猪肉的战争”搅得硝烟四起,我们希望,能在即将到来的鼠年消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