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克坚:我和中国足球一起挨骂(“云南精英”之13,下)

(2007-09-09 08:30:25)
标签:

马克坚

米卢

世界杯

出线

分类: 【访谈对话】
 马克坚:我和中国足球一起挨骂(“云南精英”之13,下)

“天涯海角·云南精英”之13,下

马克坚我和中国足球一起挨骂

记者温星/文 生活新报 2007-08-31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4、和“神奇教练”在谈判桌上斗智斗勇

“你为何中断在美国大联盟的执教?”
         ——施拉普纳和霍顿之后,米卢成为马克坚具体操作引进的第三位外籍教练,在谈判桌上,马克坚的问题直指对方软肋

 

    在施拉普纳败走中国之后的四年里,接掌国家队的是戚务生,到1998年初,大戚提出辞呈,国足一时群龙无首。英国人霍顿成为了国足的第二位外籍主帅,整个遴选和引进的程序,仍然由马克坚具体操作。1998年2月5日,霍顿飞抵北京,对于他的到来,球迷们没有表现出对其前任施拉普纳那般的欢欣鼓舞,更多的则是怀疑。

 

    起初,中国足协对霍顿的期望值很高,甚至将国家队和国奥队全交由霍顿执掌。但是,身为国际足联讲师、却从未担任过任何国家级球队教练的霍顿很快就受到了各界强烈质疑,这位英国绅士很快就成为了一个过渡性人物的典型代表。
   

  其实,在外界看来,霍顿的来华本就是一场阴差阳错的误会,因为在此之前,名气显然更大的南斯拉夫教练瓦利博·米卢蒂诺维奇已经进入马克坚和和其他足协官员的视线,但不巧的是,当时他已经和尼日利亚国家队签约。

 

    1999年12月4日,马克坚在首都机场接到了秘密抵京的米卢。次日,双方在昆仑饭店进行了秘密的会谈。双方一共四个人,谈判过程好象只是在闲聊各种关于足球的话题,实际上却是一场相互谈条件的高智商的拉锯战。

 

  谈判中,米卢突然冒出一句,“足球比赛中什么动作最重要?”对于马克坚的回答,他以一个“NO”加以否定。在后来职掌中国国家队的过程中,他随时随地都爱向队员提出这个著名的、带着一些脑筋急转弯意味的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了他的口头禅。第一次被问大的人谁也没法回答正确,随即他就会非常得意地自己解答,“最重要的动作是下一个动作”。他解释:因为在球场上,如果上一个动作失误了,只要有下一个动作跟上,就可以失而复得,扭转不利局面。

 

    轮到中方发问了,马克坚的问题直指对方软肋:“你为何中断在美国大联盟的执教?”这个问题的话外之音不言而喻:嘿嘿,对你的底细,我们很清楚。

    米卢是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在外人看来,他的许多言行都有点难以理解。比如,他提出一个问题,“亚洲杯重要,还是世界杯重要?”这本来是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但米卢的精明之处在这里,因为从他接掌国家队到亚洲杯有半年时间,亚洲杯到其后的世界杯小组赛则只有三个月左右,他这样发问的意思在于,如果把亚洲杯作为重点,可以取得前四名的成绩,但如果因此影响到后来的世界杯小组赛,就不能怪他了。

 

     通过好几轮谈判,马克坚代表中方,敲定了与米卢的合作。对于中方要把中国队带入亚洲杯前四名和出线世界杯的目标,米卢表示没问题,可以接受。

     若看名望,米卢堪称世界名帅,有着“神奇教练”的绰号;若论成绩,他更是有着5次带队打如世界杯决赛的辉煌战绩;若比人气,米卢在中国球迷中也有着很高的支持率,许多人对他的履历耳熟能详。

 

    但舆论却出奇的冷静乃至悲观。《足球》报此间发表的报道分析认为,米卢面临着5大难关,包括体育总局所定的目标太高,队员难忘霍顿之好以及多名国教担心“大手术”、“大换血”,等等。
 

   那么,表面看上去几乎集中了“天时”、“地利”与“人和”诸多利好因素的外籍教练,是否真能拯救千疮百孔的中国足球呢?

 

5、历史性时刻,马克坚却出人意料地冷静

“这么多年过去了,太累了。而且,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出线不出线都不是终结。难道不是吗?”
          ——2001年10月7日,米卢带领的中国队终于叩开了世界杯的大门,但是在那个令数亿国人彻夜难眠的
 

 

    在如此大背景下,名帅米卢甫一来华就有点毁誉参半的意味,头顶的光环之上,又被加诸了太多的怀疑与期待,不断有人在为他而兴奋,也不断有人在因他而骂娘。

    米卢颇受非议的一种做法是“飞行集训”,这是欧洲的一种方式,也是米卢针对我国象欧洲一样重视联赛而采取的一种训练方法,昆明的红塔体育中心,是他最喜欢的训练场地之一。做为领队和技术指导,马克坚已经记不清曾经多少次和这位“神奇搭档”一起,带着国家队来到这里集训。

 

    2000年7月,中韩对抗赛,中国在自己的主场以0比1告负。这次,舆论不再强调由来已久的“恐韩症”,而把责任归结为赛中的大肆换人,几名被换下的国教对此也非常不解,乃至愤懑满怀。但米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这样频繁换人,他解释:这是在培训队员,为了世界杯。

 

   “米卢是在改造人,是在试图恢复人对足球喜爱的本性。”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后,马克坚觉得已经能够理解这位搭档在许多方面的“不合常例”。“他提倡要大家享受足球,主要是针对训练或比赛中那种沉重的心理,好象这纯粹是一种负担。缺乏激情和兴奋感,足球怎么可能有效率,怎么可能出成绩?”
 

   期望和绝望中,鼓励和漫骂中,米卢在中国垒起来的颠峰和中国足球的颠峰终于到来了。2001年10月7日21点21分,在坎坷中奋进了44年之久的中国队终于扣响了世界杯的大门——中国足球,终于出线了!

 

    这个曾经至少令数亿国人彻夜难眠的历史性时刻,对于7年之后的马克坚来说,显然已经归于平淡。而即便是在当年那个夜晚,他对终于出现的反应也冷静得让所有人不解,乃至惊讶。出线当晚,所有人都去狂欢了,他却躲开大家,独自回到宾馆睡觉。那时,他突然觉得大脑中一片空白,连晚饭去哪里吃都不知道。
 

   次日大早,他对追问原因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解释:“这么多年了,太累了。而且,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出线不出线都不是终结。难道不是吗?”

    “出线不出线都不是终结”——这样一句,马克坚若有所思地反复说了几遍。对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中国足球而言,此话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马克坚的云南印象

 

  红塔体育中心:海埂基地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著名的体育训练基地之一,但是,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硬件及管理无法更新的海埂渐渐显露出了颓败的老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带队来这里集训的时间,就意识到了这点。

  当年的滇池还是不曾被污染的一个处女湖,烟波浩淼,风光迤俪,我喜欢在结束一天的训练后,独自在湖边走上一段,脑子里同时寻思着如何才能不舍弃这方美景,而又能不影响球队的训练。后来我就向有关部门倡议,在海埂基地的旁边滇池之畔另建一个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基地。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云南省的大力支持,1975年,工程开建,第二年,部分场馆即竣工,开始使用。这便是如今的红塔体育中心。


人物档案


    马克坚,1936年6月25日生于昆明,现定居北京。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秘书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联赛委员会副主任、技术部主任、职业部主任及国家队领队、技术顾问等职,是国际足联州际讲师、国际足球历史与统计学会理事。系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倡导者和督造者之一,对于现行“春训”和“冬训”的体制产生过极大影响。
    著有《我离中国足球最近》、《足球教材》、《夹心饼干——对足球训练的探索》等;译著有《足球战术与配合》、《足球的三次革命》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