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勃温星美女人生 |
分类: 【访谈对话】 |
李勃的美女论
温星:当年,尚义街六号那些人都是因共同的文学梦想而走到一起的。如今,真正还在坚守纯文学这条路的,除了于坚,还有谁?
李勃:你要严格说搞纯文学的话,除了于坚恐怕就真的没有了。这个社会,坚持纯文学,不容易啊。
温星:看来你是蛮有感慨的。但现在你好象非常安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嘛。
李勃:对,因为我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很看得开的人。当然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有非常爱我的妻子和孩子,我也爱他们。
温星:你妻子曾经是模特队队长,应该是一个大美女吧。我知道你非常热爱美女。
李勃:我认为美丽的女孩儿是这个城市唯一的风景。我热爱美女,我的两任妻子都是美女,我只能爱美女,我一定要找美女。
温星:哈哈,为什么呀?
李勃:当然有理由啊,我爱的女人,必须要美丽,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为美丽的女人心也就好。为什么呢?因为从小大家都喜欢她,爱她,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就没有遭遇过不美好的东西。比起其他的长相难看的女人,她一张口很自然就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就不会心生诡计,不会去想用别的方法得到,所以她的心也就会好。我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的我就是她塑造出来的,而另一个意义上的我,也可以说是尚义街六号那些朋友们塑造出来的。
温星:我听说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有一次你被邀请去参观旅顺监狱,结果你啥也不看,一路上就盯着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看个没完。
李勃:呵呵,真有这么回事。当时突然在那么多参观的人潮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清新美丽的女孩儿,跟一个挺老的老人走在一起,那样子似乎并不是很亲密。但我就一直在想,他们究竟是情人关系呢,还是父女关系?想着想着我就一直跟着她走,跟着她看。
温星(大笑):有意思!男人好色天经地义,可能够这样坦白好色的实在不多啊,你不由让我想起国学大师文怀沙。去年圣诞节期间,我有幸和文老一起在大理参加一个国际诗会,此老就是一位敢于公开宣称自己好色的国宝级人物,他对身边美丽的白族少女开玩笑说:我老人头子一生热爱美女,真想朝你们扑过来,但我内心的善又时刻在提醒我,不能这样干。
李勃:文老是一个很真很纯净的人,我觉得就应该象他那样,爱就说出来。有一次,文老手上长了个小瘤,做手术时,他见人家护士很漂亮,就说看着你们我就舒服了,麻药都不用打了。我就欣赏这样。爱当然不能是只图占有,但起码要勇敢说出来。
李勃的人生观
温星:现在你常年在深圳定居,远离了云南,也远离了你年轻时所追寻的文学吗?
李勃:恩,写得很少了。深圳是个浮躁的城市,不是能谈文学和做文学的地方。但是这一年多以来,我一直都在回顾以前所写的东西,你看我博客上就有这样一首小诗,“整理整理旧书稿,敲打敲打新文章,闲有南窗临园坐,一听俊鸟唱花香。”
温星:你显然比身边所有的作家朋友都更有钱,这点我想他们其实都很羡慕,但有些人窝在心里,不说。
李勃:呵呵,我下海比较早,确实赚了点钱。我这人很有福气。有人把经商看得很可怕,其实很简单。比如炒股票吧,一大堆股票,你有福气,你选的那几支股票就老涨,挡都挡不住。
温星:文人下海的个案很多,但铩羽而归乃至血本无归的也不在少数。你丛一个作家、诗人到商人的身份转换,因为也经过了一些困惑乃至挣扎吧。
李勃:当然啊。但那些都过去了,现在,我活得很平淡,也很知足。
温星:知足者,必能常乐。
李勃:对,有现在这样的妻子,这样的家庭,我很知足。妻子是一个很大气很贤惠,当然也非常美丽的女性,我家里几乎成了各界朋友聚会的一个俱乐部。
温星:有深圳文学圈的朋友吗?
李勃:没有,除了这个圈子的,其他的都有。深圳没有文学,他们本土的所谓文化圈,我又没法融入。可是我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啊,我趟在家里,就什么都会有了。男人嘛,最主要的是要找个好老婆。年轻时,谁能认识到这些呢?现在我知道了。
温星:年轻时你太风流了,典型的风流才子呀。
李勃:对,风流才子,但一个好女人可以彻底改变你。改变你的爱情观,乃至人生观。老子说,做人要把“无为”当作“为”来做,把“无味”当作“味”来做,能做达到这样的境界,人生就别无所求了。
李勃:我是一个很自在的人,我是一个活在城市喧哗中、但保持着自己内心宁静的人,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一个天马行空的人,不过,我的马驮着我的爱人、孩子和我的家庭。他们是我的一切。
李勃的云南印象
“马普”:马街这个地方在昆明出名,不是因为它的地理名声,而是因为有一种语言以它命名,叫“马街普通话”,简称“马普”。昆明地域封闭,六七十年代,会说普通话的极少,学校老师都用昆明话授课,偶有一二,多为南下干部或其子弟,似乎代表北京及其党中央,被众人崇拜,身份尊贵,高不可攀,所以遇到鹦鹉学舌者,或拙蹩欲攀附者,那讥讽挖苦贬损揶揄的劲头,可就不一般了,这不是说什么话的问题,这就直是欲显尊贵的问题,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昆明人中鲜少有普通话好者,你才开头,就被毁灭了。
人物档案
李勃,男,1955年出生,1969年全家来滇,求学于昆明,写作于昆明,成长于昆明。1979年开始,与如今均已成为名家的于坚、费嘉、吴文光、张庆国等人常常聚会于尚义街六号,谈诗论道,被称为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如今,“尚义街六号”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符号及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
早年下海,在海南、深圳等地经商,捞到了第一桶金。1995年,回昆明参与云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的创建,并出任总经理,几年后因故退出。现定居深圳,从事金融投资。
曾在昆明市作协担任专业作家,虽然所写文学作品并不太多,但在李霁宇、姚霏等名家眼中,他堪称云南最具才华和才子气质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