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没有我,就没有李宁
记者温星/文,生活新报,2007-07-06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师父,您老身体还好吧?”7月1日清晨,世博花园酒店一楼大厅,李宁急步走到一位老人面前,必恭必敬地问候着,同时,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李宁,无需任何注解,这位曾经开创世界体操“李宁时代”的“二十世纪最佳运动员”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他的师父是谁,却并不为圈外的许多人所知。
张健,曾任国家体操队总教练,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主任,如今的中国体操协会主席。如果说中国体操是一个大家庭,那么,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
正是他,培养出了包括李宁、童非在内的众多奥运及世界冠军,被誉为“开创中国体操冠军时代的领军人物”。
体操是男子汉的事业
7月1、2号两天,“云南体操五十年”庆典在昆明隆重举行,云南及中国近百位体操界名流五百余人纷纷云集于此,真可谓群星闪耀,盛况空前。身材并不高大的张健穿着便服,面带微笑在场中来回穿梭,或与老战友叙旧,或与众弟子寒暄,又或与出席的各方领导握手,显得亲和而又随意。
“张主席真是一位非常富有个人魅力的人物。”云南省体委一位官员感慨。
张主席已然64岁,但精神矍铄,目光熠熠。与我对坐,他开始神游于如烟的悠悠往事,“50年了,我这一辈子都交给了祖国的体操事业……”
1943年4月21日,张健出生于昆明安宁市,14岁时,父亲把老爱蹦蹦跳跳的他送年了少年体校。
父亲的这个决定可把小张健给乐坏了。就在前不久,国家体操队的一批队员到昆明表演,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过。第一次见到体操队员们在单双杠上翻腾的英姿,他觉得世界上最好看和最精彩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当时我就想,体操真是男子汉的事业哟,作为一个男子汉,就该去练体操。”理想,就这样在心底扎了根。
很快,他被选拔进入刚刚组建的云南省体操队。在1960年的全国锦标赛中,他夺得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全能冠军,并得以进入了国家体操队。
在1965年的一次跳马练习中,张健莫名失手,坠地受伤,结果胸椎骨错位,压迫神经,治了近半年,险些酿成瘫痪的厄运。“那些日子,浑身都象针扎一般的疼,不过我没掉过一滴泪。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在练习和比赛中受伤的情况多了。我们都是男子汉。”
还有一次,伤的是腰椎,这次虽然也挺了过来,但却给他留下了二级伤残的“终身纪念”。“温记者,瞧我这身板,你看不出来吧?经常都会疼,运动当然是早就不能做了……”
当童非遭遇遇李宁
由于历史原因,张健曾一度离开国家队,到江西省体操队任教。在这里,他除发掘和培养了后来声名显赫的运动员童非外,还收获了一生的爱情。
赖沛琳,当时江西队主力,1965年全国锦标赛女子全能冠军。喜结连理后,他们于1979年双双北上,重新回到了国家队,分别担任男队和女队教练。
“我一直把童非带在身边,并且亲自手把手地教他,一直教了
14年。这孩子很有灵气,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体操界最耀眼的一颗新星,许多比赛,基本上是只要他参加了,就都能拿冠军。可是,直到李宁出现。”说起自己这两大爱徒的事情,张健愈加精神起来。
尚未成名的李宁效力于广西队,早在1973年的全国少年体操赛上,当时的江西队教练张健就已经注意到了李宁的表现。“在那么多小运动员里,他太突出了,我断定他肯定非常有潜力。从那之后,我便一直在研究他。”
又一年的全国锦标赛上,童非再度与李宁遭遇。“我很兴奋,即便是童非输了也很兴奋!”张健这个随口而出的说法竟然应验了,那一届,李宁果然技压童非,夺走了全能冠军的桂冠。
1980年初,刚刚执掌国家体操队不久后,张健便将李宁调到了北京。当时,有些人并不看好李宁,面对质疑,张健对每个人砰砰砰大拍胸脯,“这孩子绝对是块好料,你们放心!”
两年后,全世界都不得不震惊于他这个“伟大的预言”。1982年,李宁在体操世界杯上夺得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1984年的奥运会上,又独揽3金2银1铜。
中国体操进入“李宁时代”,世界体操进入“李宁时代”——几乎所有中外媒体都采取了这种惊人一致的高度评价。
“他几乎已经成了民族英雄,‘李宁’这个名字也成了中国运动员中叫得最响的名字。后来,他还被评选为了‘二十世纪最佳运动员’,全亚洲就一个。作为教练,我真是为他高兴。”张健依然记得,在这两届李宁大放异彩的世界赛结束后,他是多么激动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拥抱着,“作为一名运动员,李宁可以说是伟大的,能教出这样的弟子,我作为一名教练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开创中国体操冠军时代
张健从来不吝对于爱徒的溢美之词,在许许多多公开的场合,他的弟子们也在不断表达着对于恩师的感激之情。
在“云南体操五十年”庆典上,李宁就深情而又风趣地说:“感谢师父张健他老人家,感谢他把我和童非训练得像‘猴子’一样身手矫健,否则,就没有我李宁的今天。”
国家队的另一名运动员黄玉斌曾出版过一本随感录,在关于自己教练的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张教练身上有着艺术家的气质和风度,这不奇怪,在竞技体育中,体操是力与美的结合,和艺术应是双胞胎。作为长者,作为前辈,作为领导,作为教练,张指导对我们影响很深,他是中国体操这条大船上的舵手,他培养出了李宁、童非等众多好手,他改写了中国体操史。身为中国体操的一家之主,他把全部心血用在了热爱的中国体操事业上来。人们敬佩他,信任他,更为他为体操所作出的贡献而折服……”
体育界人士都清楚,作为体操教练,如果能把自己队员的伤病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可以说教练的职责也就尽到一半。因为在体操运动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受伤,动作越来越难,就必须反反复复地训练,对运动员来说,受伤不但等于前功尽弃,甚至意味着一辈子的伤痛乃至残疾。
在这方面,张健尤其重视。有一次,童非在练习跳马时突然从空下摔落,他从上前去抢救,结果右眼碰到跳马的踏跳板受伤,如果力道再稍微大一点,眼球很可能被撞裂。还有一次,为了保护李宁,张健胳膊的肌腱被训练器材砸断,当时就鲜血如涌。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教练员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队员在赛场上打败所有的对手,并站在领奖台上。每日辛辛苦苦地训练,年复一年的重复动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领奖台上,当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我们就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当这时,我就很激动,心里也就不苦了。觉得那么艰难地走过来值得,中国的体操之路就应该是这样走的。”说着,张健不经意地把左手挪到身后,在腰上轻轻揉了揉。
“教练对于体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敢于说,没有我,就没有李宁,这是大实话。”采访中,张健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这个爱徒,他说自己为李宁骄傲,也为中国体操骄傲。
如此为体操事业去投入,难怪他能开创出被国内外媒体一致认可的中国的“体操冠军时代”。
人物档案
张健,1943年4月21日,生于昆明安宁市,现居北京。曾任国家体操队总教练,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主任,培养出包括李宁、童非在内的众多世界冠军,被誉为“开创中国体操冠军时代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体操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张健的云南印象
家乡小吃:我现在基本每年都要回来一趟,因公或因私的情况都有。每次回来都要和云南体操界的老朋友去吃家乡的过桥米线和臭豆腐。虽然上不了什么大台面,我很衷情于这两种家乡的小吃,它们本身的口味和风很有特色,更关键的则是,它们能唤起了关于家乡的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的记忆。这趟回乡,我也和朋友们去吃了,大家都说我吃得很厉害,他们哪里知道,我是要把这些年的感情都吃进去呀。
摄影:胡雁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