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深度报道】 |
悲情拯救,
我和雪花一起奔走呼告
一、责任人物
温星:生于男半球之四川盆地。76版,编号0528。2000年5月,由《四川日报》入滇,从业七年有余。
年少轻狂时痴恋缪斯,欲一亲芳泽而不得。后来,改邪归正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稍有闲暇,偶尔也会想起心底那个注定无法实现的作家梦。偶为闲文,已发表散文、诗歌两百余章。
素来崇尚自由,早年个性张扬。随着马齿渐长,学着成熟起来。渐渐懂得了锋芒内敛,平淡了激扬文字,黯淡了刀光剑影。
以记者立世,但求为民请命;以闲文娱己,试问有谁共鸣?
新闻代表作:《孙万刚的前世今生》、《“中国证券业头号大案”余卉案始末》、《三亿大案死刑复核,最高法院枪下留人》、《校园强奸案震惊全国,校方为何遮遮掩掩》,等。
年少轻狂时痴恋缪斯,欲一亲芳泽而不得。后来,改邪归正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稍有闲暇,偶尔也会想起心底那个注定无法实现的作家梦。偶为闲文,已发表散文、诗歌两百余章。
素来崇尚自由,早年个性张扬。随着马齿渐长,学着成熟起来。渐渐懂得了锋芒内敛,平淡了激扬文字,黯淡了刀光剑影。
以记者立世,但求为民请命;以闲文娱己,试问有谁共鸣?
新闻代表作:《孙万刚的前世今生》、《“中国证券业头号大案”余卉案始末》、《三亿大案死刑复核,最高法院枪下留人》、《校园强奸案震惊全国,校方为何遮遮掩掩》,等。
二、责任事件
2006年6月初,30岁的曲靖青年李雪松被确诊患上了血癌,即通常所说的白血病。当月底,在广州打工的妹妹李雪花得知后,赶回老家并把哥哥进进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云大医院)。与此同时,她开始了为拯救哥哥而八方奔走的艰难历程。
9月26日下午,几乎已经绝望的李雪花独自坐在曲靖市政府门外的地上,她想等到市长从外面回来,好直接冲上去向市长求助。突然,一辆轿车从不远处缓缓驶了过来,有好心人告诉她,那就是市长的车。李雪花觉得这是哥哥获救的唯一机会,便不顾一切地走了上去。
“等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见到了市长,他有些吃惊的样子看着我,我把哥哥的资料都拿了出来,说啊说,说了好几分钟……我感觉市长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他一直在认真听着……”
由于市长随后要出差,他立即指示秘书,安排在曲靖市电信系统国庆晚会上组织为李雪松募捐。9月29日晚,身在外地的李培市长委托工作人员,以个人名义捐出了500元现金。在李市长的带动下,全场观众共捐出了近8万元人民币。当晚,身患绝症的李雪松没能到现场,李雪花上台表示感谢时已是泣不成声。
中华骨髓库早已为李雪松找到了配型相符的骨髓,然而,10月6日中秋节,李雪松的病情却突然恶化,抢救无效,在云大医院停止了呼吸。
三、责任背后
A、而立之年,他患上白血病
今年9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接到一个陌生读者电话:“温星大哥,非常冒昧打扰您,我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属,省抗癌协会副会长陈明老师介绍我来的,她说您一定能帮我……”
对我来说,这样的求助电话早就已经是家常便饭,即便对方没有任何“关系”找上门来,我也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去帮助他们。更何况,现在还有陈明这位抗癌领域有名的热心人引荐。这名读者电话里显得非常焦急,于是,我很客气地告诉她:如果方便的话,晚上我们就可以见面,马上开始采访。
当时,我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规模的爱心报道。和对方见面才几分钟,我就感觉其中的“新闻价值”远非如此。
这名读者叫李雪花,27岁,独自闯荡广州9年之久的曲靖姑娘,在广州,有她平面设计的一份工作,和已经上到大二的学业——她在广州大学读夜校,进修服装设计。可当她不得已向本报求助的时候,已经抛开广州的一切,回来八方奔走三个多月了。
次日早上,我在云大医院血液科病房见到了雪花的哥哥李雪松,当时,他患上白血病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但看起来气色还算不错,而雪花和他们的妈妈看上去也比较乐观。
但显然,情况根本就不是表明上的这样乐观。
这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家庭。父亲从曲靖某国有企业退休,每月能拿大约七八百的退休金,为补贴家用,年近花甲的他还不得不背井离乡,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做厨师。母亲则是常年多病,没有任何收入。作为一家长子的李雪松,一直在云南各地流浪,陆续做过几份工作,收入也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虽然贫穷,但家里始终是一派平衡和美好的格局。如今,随着雪松的身患“绝症”,这一切都被打破了:但现在,家里已经负债近10万。当时,李雪花在广州大学夜校攻读的服装设计班开学了。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她决定暂时放弃学业和在广州的工作,不为哥哥募集到换骨髓的基本费用,绝不回去。
“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肯定还会有,但亲哥哥只有这一个,父亲在外打小工,他那几百元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他不可能丢下工作来照顾哥哥,而母亲早就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之中了。这个家就只有我顶着了,如果我不管,就眼睁睁看着哥哥去死吗?”
对我来说,这样的求助电话早就已经是家常便饭,即便对方没有任何“关系”找上门来,我也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去帮助他们。更何况,现在还有陈明这位抗癌领域有名的热心人引荐。这名读者电话里显得非常焦急,于是,我很客气地告诉她:如果方便的话,晚上我们就可以见面,马上开始采访。
当时,我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规模的爱心报道。和对方见面才几分钟,我就感觉其中的“新闻价值”远非如此。
这名读者叫李雪花,27岁,独自闯荡广州9年之久的曲靖姑娘,在广州,有她平面设计的一份工作,和已经上到大二的学业——她在广州大学读夜校,进修服装设计。可当她不得已向本报求助的时候,已经抛开广州的一切,回来八方奔走三个多月了。
次日早上,我在云大医院血液科病房见到了雪花的哥哥李雪松,当时,他患上白血病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但看起来气色还算不错,而雪花和他们的妈妈看上去也比较乐观。
但显然,情况根本就不是表明上的这样乐观。
这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家庭。父亲从曲靖某国有企业退休,每月能拿大约七八百的退休金,为补贴家用,年近花甲的他还不得不背井离乡,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做厨师。母亲则是常年多病,没有任何收入。作为一家长子的李雪松,一直在云南各地流浪,陆续做过几份工作,收入也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虽然贫穷,但家里始终是一派平衡和美好的格局。如今,随着雪松的身患“绝症”,这一切都被打破了:但现在,家里已经负债近10万。当时,李雪花在广州大学夜校攻读的服装设计班开学了。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她决定暂时放弃学业和在广州的工作,不为哥哥募集到换骨髓的基本费用,绝不回去。
B、几番周折,妹妹备受打击
于是,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雪花为了拯救哥哥而在昆明曲靖两城之间奔走呼告。但她备受奚落、尝尽冷眼,甚至还被人怀疑是"诈骗犯"。好几次,她独自走在街头、独自在夜色中放声痛哭。可是,再多的苦难都没有把她击倒。而当她把自己拯救哥哥的努力以日记形式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了上万网民的强烈关注。
作为一名有着七年从业经历的老记者,类似绝症家庭的悲欢离合我早已有点见惯不惊,可这次我真的是被雪花拯救哥哥的真情所深深地打动了,在世风日下和亲人反目成仇的新闻越来越多的时代背景中,这份兄妹情谊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在病房里采访,并尽可能地安慰兄妹俩和他们处于崩溃边缘的老母亲。这过程中,我还专门跑下楼去找提款机,取出几百元钱来给雪花。但是,他们一家坚决推让,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心意。
采访结束,我以《女大学生泣血救兄,感动上万网民》为题,熬夜写成了5000多字的爱心关注报道。我没有料到的是,这篇稿件的命运却象雪松一样坎坷迷离。
客观而言,如果没有妹妹“泣血救兄”这个亮点,李雪松就只是一名再平常不过的癌症患者,任何一家大医院里都会有许多这样不幸的人,因此,并不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其次,各大媒体都曾做过不少这样的报道,即便真能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形成所谓“爱心如潮”的局面,但十有八九的结局还是患者会不治身亡。这也就等于说,媒体呼吁了一通,最终还是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有那么点“下不了台”的意味。
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加之那段时间报社的策划性报道很多,版面紧张,我“泣血救兄”的爱心文章被反反复复地安排上版,却又被反反复复地撤了下来。我这人性子直,为着业务上的分歧经常会和领导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次也不例外,我认为这个稿子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发了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为患者呼吁的作用,因此始终在坚持要求刊发,为此,甚至还对当时分管采编的副总编李志彬拍过桌子。
值得欣慰的是,《生活新报》是一家氛围宽松并鼓励记者个性的媒体,所以,这次“犯上”仅仅只是就事论事,领导也没有跟我计较。
C、爱心潮涌,但为时已晚
那段时间,李雪花天天都会打来电话,反复追问什么时候才能发稿,因为她上门求救的许多单位和部门都表示,如果媒体报道了,有了一定“声势”,他们就愿意进行捐助。渐渐,我竟觉得至今都还没有多少捐助的原因我难辞其疚,因为他们一家是如此的需要帮助,而我作为一名自命不凡的“无冕之王”,居然束手无措。
在报道暂时还没出来期间,我就这样怀着一种强烈的愧疚情绪,一边联系云南省骨髓库的朋友,请他们帮李雪松寻找可用的骨髓配型,一边在我担任斑主的论坛上,强力推荐雪花的“救兄日记”,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另外,我还尽量抽出时间,尽可能地陪着雪花到昆明的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去求助,并经常帮她打电话给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对方能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这个“绝症家庭”给予相应的帮助。
显然,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已经远远超出新闻记者对一个绝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关注。也曾有朋友就此提醒,说记者应该独立于新闻之外,不能介入太深,才能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道理我当然明白,”我告诉这位朋友:“但是,当一个身处绝境的人向你发出求援的呼号,当对方把当作救命稻草一般的想要紧紧抓住,你可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吗?”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用玩笑的语气问:“你为什么把这事追得这么紧?你和这家人有什么关系?李雪花是不是一个大美女?”记得当时我是再也没有半点风度可言了,拍着桌子就给他吼了过去:“他们是抗癌协会出于对我的信任而介绍来的,原本和我根本就不认识!人家那么可怜,我只是想帮他们呼吁一下,只是想尽可能地帮他们渡过难关!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我究竟哪里错了?!”
10月7日,经过一再改进和补充的“妹妹泣血救兄”的稿件终于见报了,发了两个整版,配发的图片也非常感人。当即,这个长篇的爱心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数十家网站和报纸全文转载,而且,当天内就有多家大医院表示愿意减免相关费用,尽力挽救李雪松。我感觉这样总算是对殛需救助的李雪松兄妹有了一个“交代”,但和两天前一样,我一直没法打通雪花的手机,无法直接把这个好信息告诉她。
然而,直到8日黄昏我才得到这个令我悲痛和震惊的事实:就在10月6日中秋节中午的那场雨中,看似状态良好的雪松已经停止了呼吸。是雪花主动打来的电话,“温星大哥,我哥走了,6号,那天是中秋节,我哥走了……”李雪花反复叨念了几遍,语气出奇平静。
刹那,我惊呆了。我无法形容自己的难过。我仿佛能看到李雪花此刻在电话那头的脸,静静流着泪,蜡黄、憔悴。这张清秀的小脸,曾经多少次在我面前布满了泪水,我已经不知道应该如果去安慰她。她平静得可怕:“昨天我独自走在街头,看到你的报道了。谢谢你温星大哥,可是这一切还有什么用呢?请原谅我没有及时通知你这个消息,我甚至连接你电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当晚,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10月6日中秋佳节,昆明阴霾,大雨绵绵。李雪松走了,这个患上白血病四个多月的曲靖小伙永远地停止了呼吸。是夜,我正在报社熬夜处理关于他的爱心报道,并满怀期待地想着,报道出来后或许能为他找到一些社会捐助……”
刚写到这里,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如泉般涌了出来。
D、远在广州,心系孤苦老母
在报道暂时还没出来期间,我就这样怀着一种强烈的愧疚情绪,一边联系云南省骨髓库的朋友,请他们帮李雪松寻找可用的骨髓配型,一边在我担任斑主的论坛上,强力推荐雪花的“救兄日记”,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另外,我还尽量抽出时间,尽可能地陪着雪花到昆明的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去求助,并经常帮她打电话给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对方能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这个“绝症家庭”给予相应的帮助。
显然,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已经远远超出新闻记者对一个绝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关注。也曾有朋友就此提醒,说记者应该独立于新闻之外,不能介入太深,才能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道理我当然明白,”我告诉这位朋友:“但是,当一个身处绝境的人向你发出求援的呼号,当对方把当作救命稻草一般的想要紧紧抓住,你可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吗?”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用玩笑的语气问:“你为什么把这事追得这么紧?你和这家人有什么关系?李雪花是不是一个大美女?”记得当时我是再也没有半点风度可言了,拍着桌子就给他吼了过去:“他们是抗癌协会出于对我的信任而介绍来的,原本和我根本就不认识!人家那么可怜,我只是想帮他们呼吁一下,只是想尽可能地帮他们渡过难关!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我究竟哪里错了?!”
然而,直到8日黄昏我才得到这个令我悲痛和震惊的事实:就在10月6日中秋节中午的那场雨中,看似状态良好的雪松已经停止了呼吸。是雪花主动打来的电话,“温星大哥,我哥走了,6号,那天是中秋节,我哥走了……”李雪花反复叨念了几遍,语气出奇平静。
刹那,我惊呆了。我无法形容自己的难过。我仿佛能看到李雪花此刻在电话那头的脸,静静流着泪,蜡黄、憔悴。这张清秀的小脸,曾经多少次在我面前布满了泪水,我已经不知道应该如果去安慰她。她平静得可怕:“昨天我独自走在街头,看到你的报道了。谢谢你温星大哥,可是这一切还有什么用呢?请原谅我没有及时通知你这个消息,我甚至连接你电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当晚,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10月6日中秋佳节,昆明阴霾,大雨绵绵。李雪松走了,这个患上白血病四个多月的曲靖小伙永远地停止了呼吸。是夜,我正在报社熬夜处理关于他的爱心报道,并满怀期待地想着,报道出来后或许能为他找到一些社会捐助……”
D、远在广州,心系孤苦老母
时隔两月,当李雪花从曲靖老家来向我辞行时,异常坚强的她仍然是情难自禁,潸然泪下。
哥哥的丧事办完后,曲靖几家单位在当地市政府相关领导“见证”下承诺的8万元捐助,只兑现了一半左右,李雪松已经逝世,捐助方还是答应支付。“他们一直说给,但另外四万一直看不到影儿,家里的债务都还没有还完,我耗了两个月,就为这事。你想,以后我在外面,让家里的妈妈怎么去面对那些债主?何况,爸爸在外打工,妈妈早就难过过憔悴不堪了……”
但现在她不得不走了:自己在广州大学就读的夜校已经开学两个多月,而那边打工的单位更是对她不满,已经在一再延长假期后将其除名。
前两天,雪花从广州来电话说,学习恢复得差不多了,工作又重新找了,只是心情还是很差,想起哥哥,想起一把年纪还在外打工的爸爸,想起独自在家而且身体已经垮掉的妈妈,她却还是会经常性地哭。
“如果不是考虑到父母都还在,我也真是想放弃了。太累了,每一天心都很痛。如果我的努力再多一些,我想哥哥是不会离去的。我走不出来了,恐怕得去看理医生,否则,我真怕自己会做会偏激的事情来,比如,把自己给结束掉……哥在世时,总会跟我说最放心不下妈妈。他身上还有余热时,我好几次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许诺说,我们会一起照顾好妈妈和爸爸。现在,我却不得不流落在广州,把可怜的妈妈一个人丢在家里……”
“老家那些单位和领导都是好心,但他们也有难处……我昨天还打电话回去,他们说那四万一定会兑现的,可就是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并不是想要这些钱,但这些钱是哥用命换来的……”说着说着,电话里,雪花又不禁哽咽起来。
四、责任语录
李雪松(已病逝):
“这段时间住在医院里,我发现还有好多人比我更不幸,比我更需要帮助。我要尽快好起来,好好赚钱,然后再去帮助别的有困难的人,回报那些好心的善良的人。”
李雪花:
“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肯定还会有,但亲哥哥只有这一个,父亲在外打小工,他那几百元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他不可能丢下工作来照顾哥哥,而母亲早就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之中了。这个家就只有我顶着了,如果我不管,就眼睁睁看着哥哥去死吗?”
“可是哥哥啊,我们不能认命,我们要跟老天爷抗挣!我不会垮,我还要照顾你,照顾妈妈!哥哥,你更不能倒下!”
“医生说哥哥情况比较稳定!感谢上天,对我家真好,至少哥哥的病还有希望,至少他很乐观,想活下去,当一个人有很强的求生愿望时,病魔是不是也会退而止步呢?在人生既定的轨道中行走,许多风景和意外都是我们不能预测到的,但不管发生什么,只要我们坚强面对,所有的劫难都能冲破它!把它远远的抛在身后!”
“这段时间住在医院里,我发现还有好多人比我更不幸,比我更需要帮助。我要尽快好起来,好好赚钱,然后再去帮助别的有困难的人,回报那些好心的善良的人。”
李雪花:
“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肯定还会有,但亲哥哥只有这一个,父亲在外打小工,他那几百元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他不可能丢下工作来照顾哥哥,而母亲早就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之中了。这个家就只有我顶着了,如果我不管,就眼睁睁看着哥哥去死吗?”
“可是哥哥啊,我们不能认命,我们要跟老天爷抗挣!我不会垮,我还要照顾你,照顾妈妈!哥哥,你更不能倒下!”
“医生说哥哥情况比较稳定!感谢上天,对我家真好,至少哥哥的病还有希望,至少他很乐观,想活下去,当一个人有很强的求生愿望时,病魔是不是也会退而止步呢?在人生既定的轨道中行走,许多风景和意外都是我们不能预测到的,但不管发生什么,只要我们坚强面对,所有的劫难都能冲破它!把它远远的抛在身后!”
五、责任感悟
不幸人群和苦难家庭的采访做过很多,难免有些麻木,因此,当工作中又接触到此类题材时,我在相应的同情和怜悯之外,肯定能保持作为一名老记者所必须具备的足够的理智和冷静。
但在做“妹妹泣血救兄”这组报道的过程中,我却难以自控的跳了进去。为了拯救身患白血病的哥哥,李雪花付出的实在太多,那种兄妹之间绝对无私的真情,感动了太多的网友,太多的读者,也感动了老家的市长,然而,最终却没能感动死神。
我也是被深深感动的人之一,坚强的李雪花一直以“温星大哥”称我。但是,作为始终关注并跟踪采访此事的记者,我对此却无法不怀着一份深深的愧疚。是的,我为这个不幸的“绝症家庭”做过不少努力,用上了自己的私人关系,更动用了媒体的一些公权,但这一切有用吗?其实,我并不曾在实质上帮到他们一丁点的忙,事实上,我所表现出来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关心和“爱心”,所有与病魔抗挣的苦与痛,其实,都是他们一家尤其是雪花独自在背负。
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爱心”,这实在是一根谁也没法保证的“救命稻草”而已。在李雪花奔走的过程中,有不少企业流露出了这样一种态度:要等媒体大肆报道了,他们才愿意站出来捐助。试问:基于如此心态而拿出来的捐款,会是出于真正的无私的爱心吗?这种爱心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属于道德范畴,那么,又怎能指望别人必须奉献出来呢?
显然,如果公益和慈善事业都要建立在以上明显带有功利嫌疑的心态之上,整个社会将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我们已然不难归结出“李雪松之死”作为一个社会标本的意义:李雪松仅仅只是当代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壮年民工中的一员,他们没有包括医疗在内的任何基本保障。唯有在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逐渐赋予他们一定的保障,那么,李雪松的悲剧才可能趋于减少乃至不再上演,和李雪松同病相怜的这个群体也才可能渐渐消亡。
但在做“妹妹泣血救兄”这组报道的过程中,我却难以自控的跳了进去。为了拯救身患白血病的哥哥,李雪花付出的实在太多,那种兄妹之间绝对无私的真情,感动了太多的网友,太多的读者,也感动了老家的市长,然而,最终却没能感动死神。
我也是被深深感动的人之一,坚强的李雪花一直以“温星大哥”称我。但是,作为始终关注并跟踪采访此事的记者,我对此却无法不怀着一份深深的愧疚。是的,我为这个不幸的“绝症家庭”做过不少努力,用上了自己的私人关系,更动用了媒体的一些公权,但这一切有用吗?其实,我并不曾在实质上帮到他们一丁点的忙,事实上,我所表现出来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关心和“爱心”,所有与病魔抗挣的苦与痛,其实,都是他们一家尤其是雪花独自在背负。
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爱心”,这实在是一根谁也没法保证的“救命稻草”而已。在李雪花奔走的过程中,有不少企业流露出了这样一种态度:要等媒体大肆报道了,他们才愿意站出来捐助。试问:基于如此心态而拿出来的捐款,会是出于真正的无私的爱心吗?这种爱心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属于道德范畴,那么,又怎能指望别人必须奉献出来呢?
显然,如果公益和慈善事业都要建立在以上明显带有功利嫌疑的心态之上,整个社会将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我们已然不难归结出“李雪松之死”作为一个社会标本的意义:李雪松仅仅只是当代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壮年民工中的一员,他们没有包括医疗在内的任何基本保障。唯有在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逐渐赋予他们一定的保障,那么,李雪松的悲剧才可能趋于减少乃至不再上演,和李雪松同病相怜的这个群体也才可能渐渐消亡。
前一篇:手记:诗会四日,我不曾风骚一时~
后一篇:年终盘点之:十大人气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