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嬉笑怒骂】 |
不参加高考,而只通过面试就可以进大学就读,你相信吗?在千千万万青少人殚精竭虑往高考“独木桥”上挤的今天,这种上大学的方式真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但是,复旦大学目前正在进行的努力和尝试让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而且,复旦的这种做法终结了高考在广大学子命运中的垄断性作用,可望破解整个应试教育体制顽固不化的坚冰。
与传统的高考招生相比,“面视招生”规避了应试教育中对分数过于强调和依赖,而形成的“一考定生死”的招生格局。由于高考一年只有一次,如果发挥失常就只能等待来年再战,加上考生在特定时期心理上承受的巨大压力,考场失利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复旦此番的改革中,传统的做试卷的“人纸较量”变成了与考官相对的“面面交流”,实际上,这就与任何人都可能会无数次面临的求职面视没有多大区别了。如果广大学生转过了这道心理上的“弯”,把这种特殊招考形式当作一次“求学面视”,那么,“高考综合症”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了。
叫好声中,“复旦模式”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反对者担心面试人为因素较大,很难体现公平。我们注意到,复旦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由150名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面试团5人一组,分别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等5个领域的专家,文理兼顾,中青搭配。而且,整个面视过程都将采取录音见证和监控。因此,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面视招考的可行性,认为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的担心其实只是杞人忧天。
当然,任何一项革新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具体做法必然是不够完善甚至可能存在错误的,但这无疑属于改革的合理成本。就复旦大学目前对“面视招生”所设置的一整套程序来看,只要能够做到“招务公开”、“阳光操作”,那么,即便有人没能在面视时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而落榜,对于整个参与面视的群体而言,仍然是公平和公正的。尤其让人无需担忧的一点是,参加这种面视招生与传统的高考招生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如果在前者中失利,仍然可以在两个多月后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