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愤中们 |
新劳动合同法已经出来,虽说旧劳动合同法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旧劳动法在当时的出现,却是在当时造成非同小可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以前职工只要进入企业,就成了企业的人,企业权利凌驾个人之上。而旧劳动合同法的出现,令企业职工明白自己的权益。既然明白,那就有行动。
记得当时很多人拿着劳动法在报纸上的摘略来找人事经理说话,大家大约都是本着先沟通后协商再闹大的想法。但是当时在我们看来很狐狸很权威的四十多岁人事经理却在应对劳动法出现这一新生事物之前,手忙脚乱了,大失方寸。
他首先采取的是传统的办法,是固守自己的权威,以种种与工资收入相关的办法压制那些争取权利的声音。声音确实被他压下去了,但是职工的反感却开始加剧。不久,因为另一件事成为导火索,劳资严重对立,招来当地劳动局的关注。
事情反而闹得很严重。公司损失也很严重。
事后换上一名新的人事经理,该经理有本事把与劳动法相关的半米多高的书籍看个遍,并能指出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冲突的部分。新经理上任后,不再是捂着压着,而是公开答疑有关劳动法的问题,并且修改原有职工手册上面的内容,修改公司有关制度。此后,公司凭程序办事,职工根据从正面渠道了解到的劳动法维权。大家太平。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现状。
因为互联网和商务活动的铺展,人们对外面世界的接触,不再局限于喉舌的宣传。因此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权利。就像职工通过报纸知道劳动法可以维护他们的权利一般。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便有了对权利的诉求。但是,目前各级政府对这种诉求的反馈,却是手忙脚乱,没有章法。绝大多数还是与那位前面提到的老人事经理一样,妄图以权威来压制需求。包括厦门不知哪个天才妄图用从源头上卡住权利渠道,用网络实名制来维护权威,包括兰州继续用计划经济那套行政权威手段压制牛肉面涨价的市场行为,包括我们在苏丹达尔富尔推行我们的那一套……
总体上看,世界变化了,民智前进了,但是他们还在抱残守缺,用过去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而且充满天才的思维,应对如今迅速开放起来的人们。这样的应对,从某些局部来说,可能是有效的,可以消灭局部的声音。但总体而言,只能是捂,是堵,而不是疏,不是导。捂和堵的结果,用鲁迅先生一句话说,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我们面临奥运,面临世博,还有,我们正加快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继续开放是趋势。国家须用理性用疏导来应对这样的变化。
不是用不变应万变,而是用变化应变化。
本篇是对《绝对要反着听》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