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贵州们 |
四,农事
有关农事的标语也很多,而且各地各乡大多内容不同。
订了合同再种烟。--耐:这是遵义出去那一带看到的,很多有关种烟的标语。在遵义河滨,我看到一个老太与老头交易来一把灰溜溜干菜状东西,一问才知是烟叶。原以为应该是金黄色的呢。黄果树烟,挺有名气的呢。
穷不离猪,富不离猪。--耐:这是在黔西南、黔南一带看到的,当地少数民族住吊脚楼,现在大多用木板把下面的吊脚部分围起来了,可基本还可以看到一些旧时模样。以前吊脚楼下就是养猪牛羊马的。现在除了养猪,还养牛。常见一个人赶着一大群牛,据说,有些寨子是把整寨子的牛聚一起,各家轮流着放养,今天轮到你家,明天轮到我家。
谁放火,谁负责;谁烧山,谁坐牢。
坡改梯。
退耕还林。
--耐:刚看到放火这条标语的时候,“哗”地笑出来了,觉得写标语的政府真有意思。可最后几天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走马观花一遭之后,才知自己浅薄。去过贵州的人都知道,多山,少平地,所以才贵那个州。我问当地人,那么多的山坡改成了梯田,一个人能分到多少地?答曰:不足一亩。而那不足一亩的地,显然也不是太好的地,那都是石头缝里抠出来的。有些地里,就跟盆景一般地长着几块漂亮的巨石,可见土壤肥厚不到哪儿去,有些地在高高的山坡,一年只能种些土豆。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地是无法用机械耕作的,我看到的是用人力或者牛耕。在此插一句嘴,这样的自然环境,再不节制生育,吃啥去啊。
因为无法先进起来的生产力,和封闭的生活环境,导致有些地方依然刀耕火种。有条标语就写着,不要为了一些草木灰而毁了山林。我在水族看到女人们挖地,这种工具我还是第一次见,用了杠杆原理,显然比较原始。也在路上还真见过这么毁林的。不过对于如此恫吓式的标语还是不以为然,治标不治本,这方面不如日本人做得好,具体在下一篇说。
地少人多,自然是只能向大山要土地了。当地很多梯田,有些地区的梯田极其壮观,考虑到当地高原环境,用人力把石头一块块垒起来,圈岀梯田耕种,都不用想象就能知道其中艰苦。但梯田,也当然是毁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在目前经济稍有改善时候,国家就有力量用补贴形式提出退耕还林了。
先不说退耕还林,先说向大山要土地。从百里杜鹃出来,到毕节,再到威宁,这一路,无数山头开满灿烂的高山杜鹃。但是都没百里杜鹃那一带的辉煌壮观,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山头都被开发了,做了庄稼地,辛苦生长出来的高山杜鹃要么被烧畲了,要么被挖了,要么被挤到山顶沟底倔强地开放。看了这些,就能理解陈凯歌为什么糟蹋百里杜鹃的那些高山杜鹃,而本地政府没反应了,当地人一直没把这些杜鹃当回事,当地人一直在毁。就跟我常说的,饿着肚子不会唱山歌,百里杜鹃的当地人看着今年游人比过往更多,心里嘴里都挺感谢陈凯歌。这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环保与发展,究竟该如何协调。我一向反对极端环保主义,反对那些不允许改变丝毫原始环境而阻拦发展的主张。还有那些为了保持原住民原始生活而无视原住民也要过好生活愿望的那些所谓学术人士。我很想建议那些极端人士索性回到原始时代茹毛饮血生活个十年八年看看再说,别穿戴着全套装备一边儿说风凉话。
然后说退耕还林。发展了,饱暖才知礼仪,老祖宗这话正确。路边不断看到有关退耕还林示范区的碑文,在黔东南地区,显然这事儿已经做了不只三年五年,好多日本柳杉和松树已经成材,而当地人可以通过间伐,收获木材,自然,当地人的全木结构吊脚楼也因此获得充足原料。在这个地区,可以看到满车的成材运输出去。护林与发展,得到很好协调。
在这个地区,我去的时候还正好是油桐花开时节,司机因为修路问题,绕了一处偏僻路径,整整一个小时山路,让我看到漫山遍野白里透粉的油桐花,非常美丽,不亚于百里杜鹃。有一块碑文上说,发展油桐种植,还有是有关生物柴油之类的说明。可见,林地在此已经滋滋地冒出油花。
不过在黔西,有人还在跟我说,这儿没有工业,只有农业,而人均不到一亩地,怎么过活,只有出去打工。退耕还林?种果树?行吗?想多种点产生效益,可问人承包十年土地,果树成长结果,正好承包期结束,谁干这笨事。我想,是,这事儿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政府引导和组织。
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