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建筑杂谈 |
分类: 自然/风景/城市/建筑 |
金华天宁寺大殿;江南现存三大元代木构建筑之一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bee90ceaad818a1.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326727be156f89f.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4661fa3b01eeb87.jpg
描述:大殿尚存的“大元延佑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题记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339abc1be84caeb.jpg
描述:大殿斗拱;转角铺作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c83d162eb1e1f0e.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b40c043ac203d16.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48cf408c292c6a3.jpg
描述:梁思成全集第七卷中的相关插图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00fc278f1fabc3d.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bee90ceaad818a1.jpg
天宁寺位于金华城区东南隅的婺江之畔。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南方3个典型的元代木结构的建筑之一,以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不少古建筑专家和游客。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赐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年间(1111)称今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为把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318)重建。明正统时修复,名为天宁万寿寺。原有山门、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宝殿、大悲阁、古柏厅、和尚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是一座较完整的小型寺院。现存大雄宝殿,通称为天宁寺大殿。
1979年重修,保存元代原貌。外观原为重檐歇山顶,当是清代时重修后的样式。1979年重修时,拆除下檐(据科学测定这是清时加上的),恢复原貌,总体结构是单檐九脊式。经过重修后的天宁寺,既保存了宋、元风格,又焕然一新。
历经千年沧桑,天宁寺今仅存大雄宝殿。从大殿明间东缝梁架的三椽栿下刻有“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填墨题记看,可知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迄今已近700年,是江南地区现存不可多得的元代古建筑,极为难能可贵。
天宁寺大殿南向偏西20度,台甚高1.56米,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2.72米。
天宁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呈正方形,符合宋、元时期小型佛殿平面布局的特点。殿内共用柱16根,采用“侧脚”、“生起”和柱头卷杀做法,殿周边缘一圈的柱子微微向中间倾斜,使整个梁架更加紧密和稳固,是谓“侧脚”;柱子由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导致明间柱子最低,角柱(山墙两端角上的柱)最高,叫作“生起”。而所谓“卷杀”,就是对木构件的轮廓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曲线状。天宁寺梁架为抬梁为抬梁式结构,梁栿采用拼合做法,充分利用小木材,用木梢穿连卯合而成,并卷杀成月梁状,手法独特。既可少受材料的大小限制,也节省木料,在我国现存早期古建筑实例中不多见。
斗拱是中华民族在建筑学上的一大创举。天宁寺的外檐斗拱端庄大气,极富华彩。从科学的意义讲,这一创意把木头作为建筑材料之用的长处和短处都发挥到了极致。木材易于雕琢,容易做成形态复杂的斗、拱、昂,装配起来雄伟庄严,错落有致,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作为节点来说,木头的承重力度不够,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将受力分解到木头的各个支点,保证了结构上的安全。天宁寺大殿的斗拱,其形制与分布都有明显的宋代特征。这一时期江南斗拱补间铺作十分发达,天宁寺明间用三朵,次间一朵,单拱素枋偷心造。采用真昂,上昂承托下昂的昂尾,相交于下平槫。
根据国家文物局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大雄宝殿有的柱于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有800余年,说明元代重修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木构件。这对研究江南从宋代到明代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珍贵的实证参考价值。说明元代重修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木构件。
2004年天宁寺双一次大修,这是由于天宁寺在1979年进行过一次落架大修,迄今已有26年之久。因长期经受暑热冬寒,天宁寺大部分瓦件开裂,屋面漏水严重,整体木构件的油漆大部分剥落。国家文物局对天宁寺的维修十分重视,专门下拨20万元专项维修资金。整个维修将本着“不改变文物现状,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内容主要包括屋面翻修、木构件油漆以及增砌围墙。
上图为2004年大修后的照片,屋面显得很不协调,尚需时日才能显出历史的沧桑.
描述:2004年大修前的图片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赐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年间(1111)称今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为把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318)重建。明正统时修复,名为天宁万寿寺。原有山门、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宝殿、大悲阁、古柏厅、和尚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是一座较完整的小型寺院。现存大雄宝殿,通称为天宁寺大殿。
1979年重修,保存元代原貌。外观原为重檐歇山顶,当是清代时重修后的样式。1979年重修时,拆除下檐(据科学测定这是清时加上的),恢复原貌,总体结构是单檐九脊式。经过重修后的天宁寺,既保存了宋、元风格,又焕然一新。
历经千年沧桑,天宁寺今仅存大雄宝殿。从大殿明间东缝梁架的三椽栿下刻有“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填墨题记看,可知大殿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迄今已近700年,是江南地区现存不可多得的元代古建筑,极为难能可贵。
天宁寺大殿南向偏西20度,台甚高1.56米,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2.72米。
天宁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呈正方形,符合宋、元时期小型佛殿平面布局的特点。殿内共用柱16根,采用“侧脚”、“生起”和柱头卷杀做法,殿周边缘一圈的柱子微微向中间倾斜,使整个梁架更加紧密和稳固,是谓“侧脚”;柱子由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导致明间柱子最低,角柱(山墙两端角上的柱)最高,叫作“生起”。而所谓“卷杀”,就是对木构件的轮廓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曲线状。天宁寺梁架为抬梁为抬梁式结构,梁栿采用拼合做法,充分利用小木材,用木梢穿连卯合而成,并卷杀成月梁状,手法独特。既可少受材料的大小限制,也节省木料,在我国现存早期古建筑实例中不多见。
斗拱是中华民族在建筑学上的一大创举。天宁寺的外檐斗拱端庄大气,极富华彩。从科学的意义讲,这一创意把木头作为建筑材料之用的长处和短处都发挥到了极致。木材易于雕琢,容易做成形态复杂的斗、拱、昂,装配起来雄伟庄严,错落有致,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作为节点来说,木头的承重力度不够,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将受力分解到木头的各个支点,保证了结构上的安全。天宁寺大殿的斗拱,其形制与分布都有明显的宋代特征。这一时期江南斗拱补间铺作十分发达,天宁寺明间用三朵,次间一朵,单拱素枋偷心造。采用真昂,上昂承托下昂的昂尾,相交于下平槫。
根据国家文物局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大雄宝殿有的柱于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有800余年,说明元代重修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木构件。这对研究江南从宋代到明代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珍贵的实证参考价值。说明元代重修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木构件。
2004年天宁寺双一次大修,这是由于天宁寺在1979年进行过一次落架大修,迄今已有26年之久。因长期经受暑热冬寒,天宁寺大部分瓦件开裂,屋面漏水严重,整体木构件的油漆大部分剥落。国家文物局对天宁寺的维修十分重视,专门下拨20万元专项维修资金。整个维修将本着“不改变文物现状,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内容主要包括屋面翻修、木构件油漆以及增砌围墙。
上图为2004年大修后的照片,屋面显得很不协调,尚需时日才能显出历史的沧桑.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326727be156f89f.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4661fa3b01eeb87.jpg
描述:大殿尚存的“大元延佑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题记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339abc1be84caeb.jpg
描述:大殿斗拱;转角铺作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c83d162eb1e1f0e.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b40c043ac203d16.jpg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48cf408c292c6a3.jpg
描述:梁思成全集第七卷中的相关插图
图片:
http://bbs.upla.cn/attachment/Mon_0611/157_1199_00fc278f1fabc3d.jpg
前一篇:桃花源
后一篇:养生——保持年轻27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