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 裆 裤
(2012-03-31 15:39:43)
标签:
免裆裤裤腰棉裤现代消失文化 |
分类: 散文 |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般人家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是穿免裆裤长大的。那个年代男人和女人的穿衣,除了男人的上衣是对襟的,女人上衣是大襟的外,下身穿的都是免裆裤。所谓免裆裤,就是裤腰特别肥大,没有前开门,也没有旁开门,更不是随着体型凹凸变化而变化,腰部尺寸比臀围还要大,往上提裤子就象提一个麻袋。免裆裤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裤腰和现代裤子不一样,现代裤子的裤腰是和裤腿一起裁剪下来的,而且,颜色是一样的。免裆裤是另外用一条半尺多宽的白布,横着接上去的,不论单裤,夹裤还是棉裤,上面皆有一条宽宽的白裤腰,是免裆裤的显著特点。免裆裤肥肥的大大的,它没有现代裤子穿裤带的般带,因为那时的人们为了简单便捷,一般都是另外再扯几尺白布或者黑布往腰上一系就是裤腰带了。不管到了哪里,要上厕所方便了,怕裤腰带掉下去,就先把裤腰带挂在脖子上,然后再蹲下。免裆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裤腿也肥大,为了御寒挡风和行动方便,在裤腿处分别系上布条把裤腿扎紧。有的人家条件好的,有用布带作腰带的,条件差的,有拿麻绳子的。为了方便,一般系腰带打结都是系在左侧或者右侧,系完腰带都当啷着半截。更有家境贫寒者,连布腰带儿也系不起,就在拆旧衣服剩下的铺衬中选一条较好的铺衬缕絮儿接吧接吧当裤带用。有的人为了省事,干脆连腰带也不扎,夏天穿单裤时,干脆不用裤带,把肥大的裤腰顺着腰围从左到右紧紧打一个褶,然后从上往下把裤腰折叠寸余,裤子就掉不下来,相当省事儿。
免裆裤也分单裤、夾裤和棉裤,单裤是单层的,夾裤是双层的,棉裤就是在里子和面子中间再絮上一层棉花,为了防止棉花滚包,还要把棉裤一行一行的行起来,用白色粉线口袋,顺着裤子每隔一寸多宽,打一道粉线,然后再顺着粉线把里、面、棉花用针线缝到一起,谓之“行”,行好后把裤腿往里折叠,把两片对应着把裤裆前后缝到一起,再从裤裆往下,把裤腿儿缝到一起成为筒儿,这样,棉裤就完成了雏形。做棉裤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裤腰,先把裤腰的里面按照臀部的宽度剪好,从上边把里面缝在一起,然后展开在里子上续上棉花,再把裤腰面折下来用针线行好,然后再把裤腰堆在缝好的裤腿片上,从里面里外秘密的缝到一起,在缝接裤腰时,要把裤腿上边的毛布边儿伸进裤腰里,裤腰的里面都要往里折叠 一公分左右,然后用针线沿着裤腰边儿秘密的缝上,一条棉裤就算完成了。
免裆裤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宽松肥大,又接上那么高的裤腰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两种。首先是御寒。特别是那高高的棉裤腰,几乎快要到胳肢窝下边了。起到了保护肚子和腰的作用。还有那在裆前边的一免,又在裆前多了几层挡风的屏障,特别是起到了保护裆下的作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及其重要的。其次是为了劳动方便。那时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下地去劳动的,如果要是穿体型裤或者是穿紧身裤,用不了干活,只要稍一活动就会把裤裆撕开的。其三是和古人骑马、争战、狩猎有关。免裆裤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过去的人穿衣戴帽的形式都和战争、狩猎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免裆裤对骑马、狩猎也是及其方便的,这也是先人们为了成就大业的一大创举。
过去的时候,从古到今,免裆裤不但大人穿,就是小孩子,从甩掉开裆裤那天开始,穿的也是免裆裤。免裆裤,穿着宽松舒适,即使剧烈活动也不易开裂绽线,但却不甚合体,体现不出体型的曲线,更感觉不到身材的美,尤其是前裆部,因裤腰的折叠形成隆起和鼓包,有许多的褶皱,看上去极不雅观,但是,免裆裤却为保护人类的繁衍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的父辈都是穿免裆裤长大的。那时,大姨妈家的表哥大我好多岁,他到了九十年代还一直穿着老式的免裆裤。他年青的时候,是生产队里的护青员,整天巡逻在生产队的地里,保护还没成熟的庄稼不被人偷窃。他饿了就在野地里点火烧包米吃,有时没吃完的就掖在裤腰里带回来给我吃。我才感觉到这免裆裤还有这个用处,关键的时候还能当口袋用。当时还真有很多的人,装东西拿不了了,就把裤子脱下来,把裤腿一扎装粮食或者物品,装满了再把裤腰一扎,把两个裤腿往脖子上一跨就扛走了,比用麻袋还方便。
从六十年代开始,西裤的迅速普及,使免裆裤失去了市场。因为人们的劳动强度相应的降低,再加上西裤的美观大方,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带之而来的是体型裤,“地球人都知道”的保暖内衣,羊绒、驼绒、鸭绒的等等一系列美观大方秀丽的时装,免裆裤慢慢的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