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 灵游院
标签:
四川安岳灵游院佛教造像摩崖石窟寺 |
灵游院摩崖造像在“石刻之乡”安岳县,此前一直默默无闻。造像雕刻在岳阳镇船形村七组罗汉寺坡北面山腰上,依随山崖走势,共有龛窟17个,造像913尊,体量很大。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连研究者也未曾关注过它。
直到2002年,雷玉华来到这里做调查,才惊讶地发现,隐藏在山间的灵游院摩崖造像,竟然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当时,我发现在安岳几个地方都有五代时期的石窟,其他的或多或少有点资料,可灵游院摩崖造像是一点记载都没有。”
到底灵游院摩崖造像具有怎样的价值?雷玉华告诉记者,石窟艺术自南北朝时期兴起,唐代达到一个高峰。可是,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整个中国处于战乱割据,也是一个思想变革阶段。此时,北方已很少开窟造像,因此五代时期的摩崖造像,在全国都极为珍贵。山壁上龛窟多为方形双层平顶,雕刻着罗汉、地藏、观音、佛道合龛等,题材丰富,也是佛道合于一处的造像。“石窟艺术从北方流传到四川,发生了很多变化。”雷玉华说,在北方,石壁雕刻有难度,所以石窟中多是泥塑。到了四川,直接在山壁上开窟雕刻,出现了摩崖造像这种艺术形式。并且,造像的题材更加多样化。“此处雕刻的水月观音,是从五代开始出现的题材,到宋代非常流行。”
与其他石窟不同,灵游院摩崖造像有非常多的碑刻题记,开龛造像年代清楚。如今,还有20通浮碑刻题记保存完好,能看出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等年号。“这对四川摩崖石刻的分期断代有参考价值和标尺性作用。”
“灵游院摩崖造像地处偏僻的乡间”,雷玉华说,佛教自兴起后一直在社会上层流行,灵游院摩崖造像也反映出当时在四川普通人已开始信奉佛教,在偏远的地方开窟造像,对研究当时四川民间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文字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