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奇大塔 Sanch Stupa—3.塔门雕塑及寺庙遗址

标签:
桑奇大塔sanchstupa孔雀王朝巽伽王朝佛塔塔门栏楯 |
桑奇大塔,它始建于公元前250年的阿育王时代,后经翼伽王朝和安达罗王朝扩建,直径由20m扩大到36.6m,覆钵覆以石材,增设了基座和围栏,并在4个入口处加建了雕刻精美的塔门—“陀兰那”(Tonana)。整个大塔主体由基座、半球形的“安荼”(Anda,又称覆钵)、球顶藏设圣骨的四方体(Harmika,又称宝匣),以及最顶部的三层伞盖(Umbrella,又称相轮)构成。尽管上述各部分还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但塔顶的竖轴和整体的轴心对称形式无疑表明:中心的象征是凌驾于其他意义之上的。所以,在扩建时由于直径的增大,遇到四座塔门与原有南北轴上的阿育王石柱(现已残断)冲突时,宁可使整个大塔作了顺时针的略微偏转,也没有破坏原有十字型构成的中心完整性。
桑奇大塔,是一个半球形的、缺乏内部空间但却十分独特的建筑物。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型制都脱胎于住宅一样,它的造型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钵形的半球体坟冢,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立在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圆形台基上。
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埋葬佛祖或圣徒的舍利子(骨灰和遗骨)和遗物。它的形式是从印度史前时代的坟冢演变而来的。它的半球体的直径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为36.6米。塔顶有呈正方形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三层华盖。半球体内层是泥土,外面是用砖砌的,里面埋藏着舍利盒。从窣堵坡的造型来看,它的构思比较原始,以半球体象征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半球体之上的伞柱象征宇宙之轴;三层伞盖代表佛、法、僧三宝,大塔周围的四座塔门标志着宇宙的四个方位。整个大塔的造型单纯、浑朴,完整统一,具有明显的稳定感和重量感,加上四周又有玲珑纤巧的栏杆和门作衬托,同半球体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窣堵坡显得更加庄严隆重。
冢体由砖石砌成,表面镶贴着一层红色砂石。围绕着冢体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栏杆,栏杆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门牌坊,这是在桑加王朝时代(约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门牌坊建于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约10米,包括两根垂直的有柱头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间插榫的3根水平的横梁,断面呈橄榄形,造型独特,反映了木结构的传统。牌坊的两面覆满了浮雕,轮廓的外缘则用圆雕装饰,此外还有用婆罗门文字雕刻的捐赠者的名单。整个牌坊比例匀称,形式独特而轻快。圆冢顶部有一圈石栏杆,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着3层华盖。
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径,僧侣们围绕着窣堵坡边走变诵经。小径外侧早石栏杆(玉垣),建于公园前2世纪,每段正中设一个门(公元前1世纪),合资朝向正方位,栏杆本是木结构的,后来改为石砌的。但仍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采用插榫的方法横排着三根石料,断面呈橄榄形。立柱顶上用条石连成一个环。这样的栏杆是印度建筑中所特有的。祭祀仪式的终了部分是僧侣和信众绕覆钵诵经。
(介绍文字来自网络.是否靠谱自行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