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佛光·克孜尔石窟 47窟、8窟
(2012-05-31 07:04:41)
标签:
龟兹克孜尔石窟大像窟47窟后室涅磐涅盘台犍陀罗佛教艺术8窟 |
分类: 西方净土 |
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国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佛教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也是目前洞窟数量最多、壁画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其在佛教建筑和壁画艺术上的地位,我以为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1961年第一批国保。
去年7月抵达克孜尔石窟时,约近下午8点(当地时间6点),夕阳照在木扎特河对岸的山上,还真是挺红的。
据说“克孜尔”在维语里是红色的意思,吃完晚饭出来,太阳基本落山了,只有山顶还有一抹红色,,
克孜尔石窟建筑形式有中心柱窟、大像窟、僧房窟、方形窟和龛等。中心柱窟分前室、主室和甬道(高大的后甬道也称为后室)。中心柱窟的内部结构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中期出现了空间较大的洞窟,主室顶部则有穹窿顶、一面坡顶、套斗顶、平棋顶等形式。
中心柱窟是展示佛教艺术的主要场所:主室正壁一般为释迦佛塑像,墙壁和券顶则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的事迹和与未来佛的承继关系等,是小乘佛教观念的表现。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盘"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大像窟是从中心柱窟衍变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在主室正壁即中心柱前立一尊高大佛像,后室正壁前有涅盘台。主室和后室左右侧壁前都砌筑像台,加上壁画中出现多佛,开始呈现出大乘佛教的思想。
方形窟一般都有前室,但多已坍塌。其主室呈方形或矩形,有穹窿顶、套斗顶、横券顶或纵券顶。有些在正壁开龛设主尊像或在中央设佛坛。
僧房窟除供僧人起居外,也是僧众坐禅的地方。
龟兹石窟中有一些其长、宽、高都在1米左右的小龛,这种小龛是为单人修行开凿的。
下面是谷西区的第47窟,也是克孜尔最大的大像窟,窟顶高16.5米
克孜尔的大像窟年代早于今阿富汗巴米扬的大像窟,可见龟兹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虽然是由犍陀罗地区传入的,但也反过来影响了它们的艺术形式。
大像窟是克孜尔石窟最显眼的标志,下面几张是11月去谷东区路过谷西区拍的大像窟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