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2019-07-20 14:13:52)
标签:

广院

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再一次回到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感觉校园的北半部分完全脱胎换骨了,变了样的这里依然蕴含着学习的氛围,广院,还是喜欢这个简单又有历史氛围的名字。翻出收藏的广院校徽,到今年9月,广院建立已经65周年了,随着所获取的历史信息和对所处时代校徽材质的研究,重新梳理了北京广播学院及中国传媒大学一枚枚校徽。

 

一、19591961年的广院铜质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北京广播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19616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

这一时期的广院校徽采用铜质材质铸造,校徽样式与当时多数大学校徽设计风格趋同,呈长方形,金边,校徽正面为繁体字的大学校名。校徽正面的颜色分为红底白字和白底红字两个版本,红底白字版为教职工佩戴,白底红字版为学生佩戴。背面为别针。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徽多数使用铜质珐琅的铸造材质工艺,这也是我国勋章纪念章铸造工艺最高端的一个阶段。

 

二、19631979年的广院铝质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19616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广院被迫停止招生和工作。1963年恢复。

1963年至1979年,广院的校徽采用的是铝材质铸造,与第一版样式接近,依然是分为红底白字的教职工佩戴版和白底红字的学生佩戴版,校徽正面字体凸凹感强烈,铸造材质虽然与之前版本相比有所逊色,但铸造工艺有所提高。

与这一时期我国勋章纪念章铸造工业的整体氛围接合来看,这一版校徽从材质的逊色可以看出我国在纪念章奖章铸造方面开始坚持勤俭节约的风格,但从铸造工艺和设计上的提高来提升校徽的美感。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1970年至1973年广院因为十年浩劫的原因再次停办,1973年至1979年复课,但未发现这一时期的校徽,这里暂且认定1963版校徽服役时间至1979年。

 

三、短暂服役的1979版的广院铝质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迎来了建立25周年校庆,为此这一年北京广播学院给新入学的同学配发了新版的校徽。这里暂且以1979版作为这一版别的名称。

1979版的校徽是从北京广播学院至中国传媒大学整个时代所有校徽里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版别,设计样式与之前的版本接近,依然分为红底白字的教职工佩戴版和白底红字的学生佩戴版。校徽整体略小于之前的版本,正面的校名改为简体汉字,根据广院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这六个简体汉字校名是郭沫若老先生受邀在1964年为北京广播学院题写的校名,这一版本也可以被成为“郭体版”。

根据与这一时期的广院校友的交流后得出结论:这一版本的校徽服役时间似乎不长,具体的终止时间不详,因为据后来的80年代末入学的校友回忆,他们当时的校徽全部是繁体字的,也就是说这版校徽并没有服役超过五年。

个人认为,可以说这一版本的校徽充满着改革的色彩,改革的大氛围也许是催生这一版本校徽的动力,但失去整体风格的传承也许是它过早地进入历史的一个原因。

 

四、最后一版广院铝质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80年代,广院再一次为师生配发了一版校徽,这里暂且以80年代版来作为这一版本的名称。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一下这一版本,它在之前的繁体字版本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尤其是字体方面,虽然是繁体字版本,但几乎校名的六个字与之前的繁体字版本相比都有所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廣”字,对比之下的异同很明显。这一版本的校徽依然分为红底白字的教职工佩戴版和白底红字的学生佩戴版,1984年广院开办函授教育之后又设计了蓝色的函授生版本,材质依然是铝质,字体凸凹相比之前版本略逊色一些,但通过后面的校徽材质来看,这是北京广播学院时代(不算中国传媒大学时代)校徽里最后一个铝质版本的校徽。

个人认为,这一版本的校徽从设计样式上追求老北京广播学院校徽的风格,是一种广院校徽传统文化的传承,沿袭但未照搬之前的繁体字版本。而以这一版校徽字体为主的广院校徽,成为所有在这里就读过的大学同学和喜欢这所学校的朋友们印象深刻的一个文化符号。

 

五、90年代的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90年代,广院再一次改变了校徽的材质和样式,配发给所有的广院师生,还包括研究生,这一版校徽一直服役至2004年广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为止。

这一版校徽的材质和设计似乎与当时的铸造工艺的发展有着关系,它改变了此前铝质校徽的铸造工艺,采用类似薄钢材质,整体为平面冲压工艺,略有弧度。新校徽整体小于之前的版本,而且校徽边缘的金边与校名汉字的距离缩小,而且校徽字体沿袭了80版本的繁体字,视觉上感觉字体略粗。这一版校徽分为三个种类,即教师佩戴的红底白字版本,专科、本科生佩戴的白底红字版本和研究生佩戴的橙色底白字版本。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2004版《年轻的白杨》里佩戴广院校徽的参演校友

这一版本的校徽是广院学生永远的回忆,2004年广院校庆50年时拍摄的校歌MV《年轻的白杨》里所有的师生和参演主持人都佩戴这一版本,可见它的影响力完全大于之前的任何一个版本。

在广院50年校庆时出过一枚纪念品校徽,是在简体版校徽样式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校徽整体呈银色,正面为磨砂风格,有光滑的边缘框,中间为红色的中英文校名。也许是出于纪念意义的原因,这枚徽章在材质上有所不同,采用了不锈钢材质铸造,因此手感比前两版校徽要重一些。可以说这枚校徽虽然是纪念品性质,但标志着这一版别的广院校徽走入历史。

 

待考证的问题:广院时代校徽的繁体字版本是出自谁的墨宝?

 

收藏校徽,发掘背后的故事和背景是每一位藏家的独特的乐趣,收藏了广院校徽九年了,但似乎有个问题依然没有考证出答案,根据目前中国传媒大学网站上校史版面文章资料显示,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为广院题写校名,而且还是简体版,即后来的1979版校徽所用的字体以及后来广院大门使用的牌匾上的字体,但是此前两个版本的繁体字校名出自于谁?

个人曾查阅当时我国大学校名的题字背景,五十年代的大学校名多使用毛泽东题字或集合毛泽东书法字体,被誉为“集毛体”,但是目前没有详细资料显示这两个版本的六个繁体字是“集毛体”或者“毛体”。那又是谁的墨宝呢? 

六、传媒大学时代校徽

() 、蕴含着历史气息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20049月,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广院再次启航,引领着中国传媒教育领域进入新时代,此后,传媒大学为师生配发了第一版传媒大学的校徽,总结来看这版校徽可以形容为“蕴含着历史气息的新广院校徽”。

之所以用这样一个前缀来形容这一版新校徽,还是因为它的样式的原因,虽然广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但是对于每一个梦寐以求来这里学习的学子来说,前一个简称在心中的地位是永远不变的,至今在传媒大学内部一些老建筑里还能看到某些条条规规的开头还是冠以北京广播学院,因此,这一版本的校徽之所以还保留原始风格,也许想给广院粉丝级学子们一个广院时代的回忆。

 据了解,校徽中的中国传媒大学六个字也是拼接而成,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郭沫若老先生的作品,也就是说从郭老的作品中找到中国、传、媒、大学五个字进行拼接(俗称集郭体),的确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六个字不像是一个人一口气完成的,最明显的就是传、媒两个字,因为在郭老在世的年代还没有这个词,所以不可能从郭老的作品中找到这个词。

再来看看校徽的特点,很明显在字体设计上要找回繁体版校徽的风格,字与边缘的距离和繁体版校徽的风格很接近,总之六个字似乎占满整个长方形,从收藏的角度看,这一版校徽的设计风格很明显贴近或完全接近繁体版。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佩戴教师版传媒大学校徽的李咏

这一版校徽分为三个种类,即教师佩戴的红底白字版本,专科、本科生佩戴的白底红字版本和研究生佩戴的橙色底白字版本。服役终止时间不详。

 

(二)、带有校徽图案的第四版校徽

【收藏】再谈广院建立65年来校徽的版别

  2009年左右,中国传媒大学为学生配发了新的一版校徽,这里暂且认为这一版本的校徽只有学生版。

这一版校徽中加入了广播学院的“校徽标志”图案。这一版校徽在长度和宽度上比前三版均增加了约三分之一厘米,和纪念品校徽的宽度相同,在长度上高出一等,铝质。校徽中包含着广院的校徽标识和中英文校名,其中校徽标识是红色和银色双色简易版,即只从形状和线条中分辨出所属的性质和意义。在颜色上,第四版校徽红色与之前的三版相比较亮,属于鲜红色,总体来看,这一版校徽已经没有了之前三个版本中所存在的老风格,不过确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什么是校徽,它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

 

很明显校徽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北京广播学院”这六个字,因为这六个字已经伴随了这所学校五十年,可以说是一个让所有期待来这里的学子们看到后就热血沸腾的六个字,校徽简洁,但六个字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尤其繁体版本的校徽可以说超越了广院校徽标识的知名度,至今曾经在那里学习过的师哥师姐们都把这一版校徽看的很重,因为曾经在这里求学,曾经作为这个学校的一员,是一份荣誉的代表。如今前几版校徽已走入历史,而背后的故事却依然能勾起一段回忆,也许是白杨树下的一段爱情,也许是核桃林下的一段艺术创作,也许是每天操场上“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声音,也许还是早上北食堂排队买肉饼的插曲,总之让我们回忆起在广院的日子,虽然早已更改了校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