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史上的玉石岩
玉石岩又称为玉石仙岩。玉石仙岩,龙南县古八景之一,地处龙南古城的北面郊区,距城七八华里,它崛起在广袤的地平线上,高峻耸立,岩身全系石灰石构成。因为玉石仙岩有高耸的石岩,峻峭的石峰,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石岩石峰灿若白玉,分外耀眼,故称玉石岩。千百年来,玉石仙岩以其独特的奇丽,早已成为龙南县重要的旅游胜地,在龙南乃至赣南的历史长河中,玉石仙岩总是畅开坦荡的胸怀,张开热情的臂膀,它曾经迎接过多少达官文人在此游览,而又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油然发出心中的感慨!
历史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早已把玉石岩设制成上下两岩。两岩的亲密组合仿如一对伟岸的兄弟。从北宋初年,龙南建县不久,这对兄弟就以其浩然的气魄招引着四方游客。
先说上岩。玉石岩上岩半腰处有个大溶洞,溶洞内宽敞达数百平方米。相传洞里曾经显现过仙女的身影。仙女下凡,云游岩洞,在洞内行走,留下了巨大的仙女脚迹。在人们的传说中,仙女的脚迹就是玉迹,所以自古以来,溶洞一直称为玉迹洞。
经过了公元953年之后,龙南县属于建县的初始阶段,它归属于南唐。可是,南唐这个唐朝末年建立起来的小国,当初朝廷虽设在金陵,即今天的南京,但没过多少年,金陵就被北宋大将曹彬占领了。而当时属于下县等级的龙南县,这时自然就归属了大宋王朝,重新回归了大中国的版图。至公元976~997年间,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匡义继位后,他接管了江南西路,接管了当时仍处于半开垦的南之地的龙南县。宋太宗为了推行他的文治德政主张,对当时的龙南县寄以厚望,给予了特殊的优惠,亲自为龙南县赐经书一百二十卷。龙南官署把皇帝赐予的经书视为一宝,为精心收藏皇帝赐书,教化后人,龙南官署决定把这批经书存放在这玉迹洞内,并把玉迹洞改为玉迹寺。
从此,玉石岩上岩便建起了一座不大的寺院。寺院兼藏书,不仅招来了香火和人气,而且在龙南历史上,称为玉迹寺藏书阁。随后,县署派人长期驻守阁内看管。这便是龙南史上最早的藏书阁了。到了公元1064~1067年,宋英宗继位后,他又亲笔为这玉迹寺藏书阁题名,将“玉迹寺”改为“普和寺”。从此,便称普和寺藏书阁了,县署继续派人看管。
1094年,在龙南史上与唐国忠一同首登进士榜的钟,渡江象塘人士,他从官府里省亲回家。一天,钟游览玉石岩,在普和寺藏书阁里小住,他感怀这玉石岩的新奇胜景,流连忘返,很是高兴,便诗兴大发,挥笔写道:“万古结丛林,萦回鸟道深;山高去漠漠,洞古昼阴阴;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诗中所描写的玉石岩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已成为玉石岩为后人留下的最早的一首诗。
直到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时龙南县新兴堡乌桕坝(今全南县大吉山镇境内),有个邑庠生叫唐景辉,1225年唐景辉24岁时,被县署派驻在玉石岩上岩的普和寺藏书阁,以传道并看管藏书为业。数十年来,唐景道以寺院为家,独省其身。他偶尔回家,因乌桕坝离龙南县普和寺一百四、五十余里,且道路坎坷,往返给他带来诸多不便。唐景辉在藏书阁久居,诵传经典,45岁时才相妻生子。他对足下之土,情有独钟,后来,故以玉石岩为屏障,在岩下附近的下塘头,自卜宅兹地,永久立居,不在话下。
再说下岩。玉石岩的下岩与上岩紧密相连,下岩仍有溶洞,至今仍称玉虚洞,洞内可容纳数百人。之所以称玉虚洞,是因为走进洞内,头顶悬高处有一圆形的天窗,阳光从天窗外射进洞内,如玉镜悬空,照耀洞壁,壁上的石钟、石笋、石乳等奇观百状,甚是分明,还有石床、石凳、石柱等,在游人的视线内,宛然凿成。相传,古时洞内左边的幽暗处还有一口井,称龙井。俯瞰井底,虽暗淡无光,但可听得哗哗的地下流水声响,前人曾以谷糠丢入井底,几个钟头后,便在离岩洞二十几里外的桃江河边的龙头滩里,可见谷糠流出,其间这些谷糠都流经了地下河道。
1518年,明朝南赣巡抚王守仁,督兵从龙南、信丰到广东龙川一带,夹攻赣粤边界的三民变。几个月内,王守仁用心攻平息了民变,取胜后班师回赣,途经龙南,因为此时的他,心里深深感触到凯旋的喜悦,又见玉石岩双峰高峻耸立,颓苍碎碧,双洞奇异,均宽阔数百丈,风光无限。于是他久久徘徊而不忍回去,决意要在下岩溶洞内休憩。顿然间,溶洞内外,乃至岩下旷野,驻扎了几千官兵。兴致之时,博学的王守仁便在玉虚洞的石壁上,亲笔书刻《平三》的诗来:“百城妖气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从此,玉石岩更是成了龙南县内外官民最爱游览的一大奇观胜景。之后数百年来,多少文人达官,在玉石岩历史上也留下了诗篇。如今在这下岩清晰可见的石刻就有43方。
明朝万历年间的1577年,时任龙南知县的王继孝,为扩展玉石岩这一天然旅游胜地,于是在这里建亭筑坊,增加了好些人文景观,并用颜书写了“洞里乾坤”、“天开图画”和“玉岩胜景”等景点。然而,昔日的那些亭台楼阁,历经风雨飘渺,如今再也难觅它的遗迹了。据史料记载,明末期间,龙南县府还专为玉石岩立志,遗憾的是,时间过了几百年,《玉石岩志》今已失传。
玉石岩,大自然馈赠给龙南人民的瑰宝,曾经是龙南县的地标。然而,只因后来数百年开采,如今却刻不容缓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内,不但上岩不复存在,且下岩也仅存凤毛麟角了。之所以能保留那一角,那是因了二十几年前旁边立起一块省级文物保护的石碑。
http://s1/middle/48d9fa57x86794620d500&690
就在我哭泣时,就在我捂着心头的痛时,我不忍心拍下了目之所及的玉石岩上岩岩址。我要让事实说话,为熟悉玉石岩的故人作一个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