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湾关键词④:二手书店
李道新

脱不了读书人的本色,在台湾的这些天,除了履行中华发展基金会(台湾“行政院”陆委会)规定的“来台讲学和研究”任务之外,一大喜好就是拜访大台北(台北、新北)的二手书店。
没有想到,大台北能有这么多的二手书店。在北京,除了孔夫子旧书网和海淀图书城的中国书店,我已经很少见到、也几乎没有逛过二手书店了。尤其是随着第三极图书城、风入松书店的匿迹与万圣书店、盛世情书店的式微,甚至连进书店的欲望都快消失殆尽。
但大台北的书店还是颇有诱惑力。20家诚品当然是我们这些人最想看到的店面,而那些开在大学周边、捷运站内甚至夜市之中的各式各样的二手书店,就更是我等无法拒绝的“文化空间”了。
迄今为止,算起来应该到访过大台北的10多家二手书店。但尽管如此,捷运公馆站前后亦即台湾大学附近的二手书店,还是没有来得及一一走过。很羡慕台湾大学的师生,课前课后会有这么众多的好的去处。想到北京大学,周边大楼越来越多,“文化空间”却越来越荒芜。这几年我的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在北京,每当来了朋友和媒体,到了北大或者自家门口之后,我都不知道该让他们坐在哪里。
按胡思二手书店赠送的《2012台湾独立书店推荐地图》,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上亦即台湾大学周边的“独立书店”中的二手书店,著名的即有胡思二手书店、茉莉二手书店与公馆旧书城等。《2012台湾独立书店推荐地图》这样表述:“在台湾各大小城市、乡镇,遍布许多别具特色的独立书店、二手书店。过往,小型书店较多时默默地卖书,兼卖一些文具、参考用书,服务地区读者。随着时代推进,一种更积极地以书作为社区、社群平台,提供各式各样的艺文活动、选书服务的实体书店样貌,逐渐受到爱书人注目、支持。”看来,在台湾,“爱书人”与“独立/二手书店”已经形成令人欣慰的良性互动。
回到我买的一些二手书。颇为得意的除了《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联经版1994)、《蒋总统言论集——国家建设的方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文化间传播学》(陈国明著,五南2003)与《跨越疆界:华语媒体的区域竞争》(刘现成著,亚太2004)等之外,更有《电影之爱:从电影会议到电影年》(行政院新闻局1994)、《中华民国电影史(上下)》(杜云之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五十年代的电影战》(老沙著,中国电影文学出版社1970)、《走入电影天地》(曾西霸著,志文1988)、《转动中的电影世界》(黄建业著,志文1980)、《电影的一代》(梁良著,志文1988)、《改变历史的五年:国联电影研究》(焦雄屏著,万象1993)以及《中华民国电影年鉴》若干卷。
只有一点不太满意,就是为了把这些如同获得的至宝带回北京,肯定需要再买一个旅行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