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来西安参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一个戏剧影视研讨会,其后在陕西省图书馆和西北大学文学院作了两场学术报告,在西大听报告的是研究生,报告题目也相当学术:中国电影史的可能性。
道新和我是硕士同门,1989年我们投考到西大赵俊贤先生的门下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算是先生的两个开门弟子,因我年长几岁,道新一直以师姐相称。硕士毕业后道新曾在我们教研室工作两年,又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记得当时报纸上还发了消息,报道共和国培养出了第一个电影学博士(是第一届哟!道新批注)。
道新从读博士改换专业到电影学领域后,学问越做越好,在学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北京大学这个学术平台上,精彩地出演着自己的学术人生。在我眼里的道新一直还是当年的样子,朴实憨厚而又灵动异常,他从乡间走来,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电影学界的一流学者,其人生奋斗的历程颇有些传奇色彩,每当我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不要怨天尤人、要拼自己不拼爹的时候,常拿李道新当做励志的楷模,他的逢考必胜他的坚韧不拔,多少年来其实也是激励着我这个愚笨而又懒惰的师姐的。
1990年,由赵俊贤老师为主编、王仲生老师为副主编,李道新、韩鲁华、周燕芬为写作成员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课题组成立,我们三个青年学子刚刚接触学问,就参与了如此规模的研究课题,靠着两位先生壮胆“摸黑上路”,就像导师说的,我们是在“战争”中学习“打仗”,当两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出版的时候,我们各自真的都在这次“真枪实弹”的演练中摸出了点儿学问的门道(如道新言,学到了老师那“两下子”),各自走上了自己的治学之路,当然,李道新是最优秀的,也是导师最得意的弟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师弟。
李道新在给西大的学术报告中,讲到了他的电影学理念,讲到他的中国电影史构建,听得出,他正在规划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中国电影史写作,他说,和文学史著述一样,出版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但真正好的为数不多,他笑着说,当然,我们当年和导师一起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是一本不一样的文学史,即便今天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我们一起去看导师,先生非常兴奋,侃侃而谈,我们三个依然有些“紧张”地听着,道新不断地点头,叹服老师超强的记忆力和依然敏捷的思想。时光好像倒回从前了,我们又在老师家里上课了,暖暖的灯光蔓延下来,照着的老师的白发,也照在我和师兄弟们不再年轻的脸上。

1992年临近毕业,正在读书的李道新和我一起去深圳调研,其实是去逛特区,看世界。这是在深圳微缩景区。
读书期间在西大老图书馆前合影,从左到右:李道新、王仲生老师、赵俊贤老师和我。

1995年庆祝《综史》出版,课题组合影时,道新已经到北京读博士去了,前面是两位主编,后面是韩鲁华和我。
再聚首,赵老师依然海阔天空地讲,李道新依然毕恭毕敬地听。
再聚首,先生头发全白了,我们也不再年轻。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1994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是我们三个第一次参与写的书,也是导师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