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柏林电影节答记者问
(2012-02-19 07:05:44)
标签:
柏林电影节李道新中国电影张艺谋白鹿原杂谈 |
1.请您介绍一下柏林电影节的特点。有评论认为柏林电影节逐步商业化了,您有何评论?
李道新: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在美国及其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跟威尼斯、戛纳、卡罗维发利、莫斯科、蒙特利尔、圣塞巴斯蒂安、东京、开罗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起,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并称为世界11大A级国际电影节。在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不乏政治因素与商业因素的的介入,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柏林国际电影节转属于商业性质的柏林艺术展出有限公司,但注重艺术质量与人文蕴含,并推出一批具有原创精神的电影大家,仍是柏林国际电影最令人瞩目的地方。从最近一些年的得奖影片来看,柏林国际电影节不仅没有逐步商业化,甚至更多地偏向了亚非拉一些国家的艺术电影。
2.由于下周一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才能公布,所以请您分两种情况分析:如果柏林电影节参赛中国影片《白鹿原》获奖,您认为是何原因,有哪些突出优势?如果没获奖,您认为是何原因?
李道新:无论《白鹿原》获奖与否,都跟影片本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平是否能够在所有参赛片中脱颖而出有关。
3.本届电影节参赛中国影片只有一部,参展片却很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道新:参赛影片只有一部非常正常。参展片很多也很令人欣慰。
4.本届柏林电影节参赛片呈现出哪些特点?
李道新:一些影片仍是有个性、有追求的作者电影;还有一些影片力图在类型电影方面创新。
5.您认为哪些参赛片具有优势?这些影片有哪些艺术特色?
李道新:由于没有看过这其中的很多影片,无法具体了解它们的优势与艺术特色。但我个人对美国影片《特别响,非常近》与德国影片《周末的家园》的题材非常感兴趣。
6.听说柏林观众纷纷走进影院欣赏电影节参赛参展影片。柏林电影节是全民电影节还是专业人士的电影节?
李道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全民”一说,特别是在民主国家,每个人对自己言行的选择都是非常个性化的。
7.曾有许多中国电影从柏林载誉而归。您是否赞同柏林电影节的一大特色就是发掘和发现东方电影这一说法?
李道新:东方电影原本就是存在的,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可以说柏林国际电影节“发掘”和“发现”了东方电影;从这个立场上看,威尼斯与戛纳也都在“发掘”和“发现”东方电影。站在民族主义与本土电影的立场上,我不赞成上述说法。
8.张艺谋说许多中国影片及电影人都是通过国际电影节被全球观众所了解和认可。您持何种观点?
李道新:所言有理。国际电影节是一个推广中国影片及电影人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