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道新
李道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68
  • 关注人气:1,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角七号》:“在地”的美丽与忧伤

(2009-02-18 00:09:43)
标签:

海角七号

民意代表

中孝介

殖民地

阿嘉

恒春

影评

杂谈

《海角七号》:“在地”的美丽与忧伤

   李道新

 

     《海角七号》中,日本元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影片所坚守的“在地”感,仍然有助于强化台湾电影里的台湾形象。

      那是一个交织着自然的性灵、历史的悲情与乡土的声息、精神的创痕的岛屿,无论是在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中的九份山野,还是在张作骥导演的《黑暗之光》中的基隆港湾,以及在这部由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中的恒春海滨,都是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属于台湾人的“在地”,浸透着经年的美丽与忧伤。

      但在《海角七号》中,为了表达这种“在地”的美丽与忧伤,魏德圣不再如侯孝贤和张作骥一样沉郁顿挫、凝滞内敛;相反,导演采用了亮丽的影调、轻快的节奏、流畅的镜语与活泼的细节、幽默的设计,带领观众进入到一个由诱人的蓝天、碧海、彩虹与生动的乡情、亲情、爱情所构筑的恒春。这就是《海角七号》中的台湾,是男主人公阿嘉的继父、民意代表洪国荣不断高喊的“在地”。为了这个“漂亮”的、却又被“有钱人”买去的“在地”,民意代表恨不得把恒春“放火烧掉”,然后再把所有出去的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

      显然,美丽的“在地”,总是纠结着现实与历史的忧伤。就像片中老邮差茂伯,作为月琴的国宝级大师,却只能在日本歌手演唱会的暖场演出中摇沙铃;更像影片主人公阿嘉一样,在台北失意后,回到恒春也没有获得心灵的慰藉,并在一贯的沉默中显现出内在的忧郁;而从日本寄到海角七号的七封信,已将阿嘉跟日本女孩友子的爱情,负载着60年的时空间隔与殖民地的历史记忆,镀上了一层厚重的帷幔与伤感的色彩。夜幕中的恒春海滨,阿嘉、日本歌手中孝介与众人一起演唱了一首日本风格的歌曲《野玫瑰》,这已经不再仅仅是阿嘉献给友子的心声,而是“在地”面对自身殖民历史的一种复杂情感。颇有意味的是,接下来的片尾曲《风光明媚》,仍然在赞美“在地”恒春的“温暖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和“唱不完的歌”,与此同时,却也在劝告“你”“抛弃负累”。然而,如果反过来思考的话,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在地”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乌托邦,那么,“你”的“负累”从何而来?

      2009年2月13日,在接受凤凰卫视的节目专访中,魏德圣表示,《海角七号》只是表达了“人的情感”,而无需背负那么多的“政治寓意”。导演的观点,是为了应对台湾、大陆部分评论者针对《海角七号》的某种偏激的民族主义式的读解。诚然,影片是否“媚日”,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引发这种话题的线索和动机,在影片中无疑是存在的;否则,人在“在地”的“负累”,完全没有必要跟60年前那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

      何况,“在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美丽与忧伤的词汇。在汉语中,或许只有台湾才会创造并日常使用这个带有方位感的特殊名词;以“在地”如此强调“存在”和“地方”的感觉,也或许只有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历史的台湾人,才会真正地理解它的涵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