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梦想的表达方式
——
影片《买买提的2008》观后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李道新
在我看来,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擅长表情达意的民族;尤其是当这个民族动人心旌的自由奔放的歌舞,跟天性宽厚的热情豪爽的子民及其繁衍生息的广袤无边的疆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散发出来的那种精神的魅力与生命的活力,总是令人浮想联翩。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维吾尔族除了以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舞和源远流长的十二木卡姆直抒胸臆之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就主要通过电影中的阿凡提形象以及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向导》(1979)、《不当演员的姑娘》(1983)、《买买提外传》(1987)、《火焰山来的鼓手》(1991)和《吐鲁番情歌》(2006)等一系列重要影片,在银幕上呈现生活、袒露心灵、表达梦想。作为民族梦想的表达方式,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实践功不可没,维吾尔族题材的电影创作更是有声有色、可圈可点。
这也就意味着,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实践与维吾尔族题材的电影创作,已经具有了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相对成熟的民族风格。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因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性契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发行,《买买提的2008》自然有可能成为各界关注、万众期待的“第一部上映的奥运题材电影”。
但更让我感到兴趣的,除了“2008”、“北京”这样的叙事动机和情感寄托之外,还有电影中贯穿始终的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其健康开朗的精神气质。事实上,包括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摄影师木拉提·M,主演伊斯拉木江·瓦力斯、阿孜古丽·热西提、木拉丁·阿不里米提以及12个少年足球队员在内,影片主创者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维吾尔族人;编剧张冰此前也曾创作过多部维吾尔族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样的主创阵容,不仅不同于此前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多由该民族之外的主创者主导创作的局面,而且可以自然而然地使影片禀赋着不可或缺的维吾尔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为此,影片在将“2008”、“北京”的时空特质“梦想化”的同时,构筑了一个属于维吾尔族民众和少年的、充满着爱与希望的生存语境和精神时空。或许,这就是《买买提的2008》最具时代性和时尚感,也最能吸引观众并打动观众的地方。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小村落,既有金色的沙海和大片的胡杨林,也有断流的阿拉干河;但正是在这条断流的河岸边,卡德尔村长为买买提讲述了沙尾村的历史,那是一段充满着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精、气、神的光荣往事。经过这样的时空处理,影片虽然立足于少儿足球题材,却又开始摆脱简单的励志主题,使其获得了较为深广的人文视野与民族气质。
这样,观众就能理解影片的另外一条线索了。影片结构中,除了主要讲述少儿们的足球训练和比赛之外,还旁涉了卡德尔村长发动村民,在村子周围打成十口机井,种下了三千棵防沙林的故事。影片最后,不仅展现了孩子们赢得比赛欢欣鼓舞的画面,而且结束在村长和村民们的最大愿望得到满足的瞬间。如果说,少儿足球及其梦想的实现是《买买提2008》的显在层面,那么,沙尾村村民在此基础上重新团结起来争取生存和发展,才是影片的真正内核。
影片正是以这种令人兴奋的“大气”格局,借助少儿足球与“2008”、“北京”等时代性的时尚命题,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民族梦想的表达方式。确实,电影的运动镜头跟维吾尔族人的活泼天性之间,以及足球的运动感跟手鼓点的节奏感之间,还有时尚的音乐配器跟古老的刀郎木卡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主创者正是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这一部影片非常适时地站在了足球运动与新疆手鼓、现代音乐与刀郎木卡姆的桥梁上。
因此可以说:《买买提的2008》不仅沟通了新疆的沙尾村与祖国的首都北京,而且以电影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历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