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代人的怀旧——评《两个人的房间》

(2008-03-11 19:22:24)
标签:

杂谈

两代人的怀旧——评《两个人的房间》 

两代人的怀旧

——评《两个人的房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李道新

 

    特别欣赏影片的最后一个组合段。由朱时茂和丛珊饰演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离婚需要补办结婚证,驱车找到当年结婚登记处附近的照相室。真的是岁月流转、物非人非。面对拆迁后的残垣断壁,两个曾经相爱的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倚靠在一起;两颗曾经相爱的心,迷失在高楼大厦的边缘,穿行于疯长的荒草中彼此寻觅,热切而又茫然。

    再配上齐秦演唱的主题歌《像疯了一样》,怀旧的基调中浸透着一种彻骨的无奈和感伤。正是通过如此流畅而又贯通的诗化策略,《两个人的房间》超出了故事本身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将“情感危机”的心理体验扩散到包括“中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群,最终弥漫于当代都市的每一个晦暗的时空。

    原本不太期待这部影片拥有超出一般商业片的精神品质。实际上,只是到了电影院,才知道这部影片是“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倾情力作”。在此之前,只知道《两个人的房间》是朱时茂和丛珊两个人的电影,跟二十多年前两个人主演的经典影片《牧马人》有关。何况,《两个人的房间》还选择了2008年的“情人节”档期上映。可以预断,去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情人”们,肯定有很多是在《牧马人》之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其中的大多数应该体会不到朱时茂和丛珊两个人在当年银幕上呈现出来的生存况味,那种交织着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的酸甜苦辣,只有从那一个年代走过来的电影观众,才会拥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碰巧的是,某院线公司发行的宣传月刊,竟将《两个人的房间》定义为“冒险/动画”类型;而某电台邀请朱时茂和丛珊做了一期关于《两个人的房间》的节目,“80后”的节目主持人,竟毫无愧疚地宣称自己并没有看过《牧马人》。

    话说回来,没有看过《牧马人》不是电影观众的错。除了男女主演和从旧片中剪下的几个镜头,《两个人的房间》确实跟《牧马人》没有太过明显的关联。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空间也从草原转到了都市,一切都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迁。观众们还有更多的话题需要关注,可总有人把朱时茂和丛珊捏合在一起,固执地想要做一部电影。

    几乎命中注定,作为《两个人的房间》的前文本(或“潜文本”),《牧马人》对于观众而言还是显得很重要。尽管没有看过《牧马人》并不妨碍看懂《两个人的房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但看过《牧马人》肯定能够更好地理解《两个人的房间》的情感脉络和精神旨归。甚至可以这样表述:只有跟《牧马人》联系在一起,《两个人的房间》才会更加好看,也更加具备某种深长的意味。

    这样,看过《牧马人》的观众,便会比那些没有看过《牧马人》的观众更加着意于《两个人的房间》在时空选择、人物设计和情节冲突中的巨大反差,并被其中的某些场景、某些细节深深地打动,进而生发数不清的感慨与喟叹。可以说,大多数观众针对《两个人的房间》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仍然主要建立在《牧马人》的基础上。

    于是,以当代都市中年人情感危机为题材的影片《两个人的房间》,营造出了一种类似怀旧电影的心理机制。这是以朱时茂/丛珊为代表的“中年人”与以路学长为代表的“第六代”的怀旧,两代人的怀旧杂糅在一起,共同指向一个结局:物质充盈的当代都市,却承载着情感危机、人性异化与方向迷失的恐惧。

    但对于那些“情人节”档期的主要消费者亦即“80后”或“后《牧马人》时代”的电影观众而言,当代都市并非陌生的“他者”,也并不明显地异己。相反,二十多年前内蒙古草原上发生的那段经典爱情,即便可以被理解,也是不必如此过度地张扬的。

    影片中出现的一幕很有意味:在离婚办理与结婚登记仅有一道之隔的大厅,准备离婚的中年夫妻们,冷眼旁观着准备结婚的一对对热恋男女,内心深处一定是翻江倒海;而那些即将走向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或者逗逗打打,或者耳鬓厮磨,旁若无人般地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在两代怀旧者的视野中,没有过去,也不需要怀旧,成就了更新一代的无知和无畏、潇洒和轻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