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学子与《劳工之爱情》

(2007-10-11 08:02:25)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电影北大

北大学子与《劳工之爱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22年出品,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郑正秋、郑鹧鸪、余瑛主演。
 

对《劳工之爱情》的一句话短评

(中国电影史课程助教根据400多份作业整理)

 

观影感受:

    多数同学表示,这是一部“有意思”的喜剧电影,认为“真逗”、“可爱”、“搞笑”……。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看黑白无声的国产电影”,认为“很新鲜”、“很震撼”,虽然是黑白片,但却“比很多彩色电影好看”,而且“无声胜有声”。有同学表示,这部电影“改变了自己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态度”。

    个别同学表示,这部电影“节奏太快”,自己“看不懂”。

 

叙事认识:

    多数同学认为,这部电影的叙事很“通俗”,是“荒诞与现实的结合”。一些同学认为,该片“像卓别林的电影一样”,给观众带来“含泪的微笑”。也有同学指出,“皆大欢喜”的结局是非常“中国化”的叙事套路。

    对于木匠赢得爱情的“小计谋”,有同学认为,这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道德的”,也有同学不这么看,认为这是“小奸小坏、雅俗同爱”,更多的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对于影片的“大团圆”结局,有同学认为“过于理想化”,“回避了社会的矛盾”,“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但也有同学持不同意见,认为影片“用看似简单的小花招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捧腹之余,恰恰暗喻了现实的无奈和那些矛盾解决的艰难”,是有价值的。

 

表现手法:

    不少同学们指出,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是“质朴”的、“笨拙”的,表演也“很夸张”,但却“很有想象力”、“很有活力”。有同学认为,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不简单”、“有功力”、“太有才了”……。还有同学认为,这部电影“像香港喜剧片”,不像是内地拍的国产片。

 

文化认识:

    许多同学认为,这部影片“不肤浅”、“有内涵”、“有意义”,看看这样的影片“有很多好处”。认为影片“记录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文化载体的中国”,具有“平民化”的视野。影片“刻画了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底层生活”,“用寥寥几笔,勾画出 20年代的上海滩”,将小市民的“变通、开放、小聪明”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亲切”。

    有同学表示,“平民的爱情就像小狗一样,照样要叫出声”,还有同学指出,影片讲述了“一个小市民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自由恋爱”的“新思想”和传统“家庭伦理”的“旧道德”是统一而并非对立的,影片呈现了一种“爱情的自由并不必需‘轰轰烈烈’”的观点。

 

联系当下:

    看过这部电影后,一些同学还对当下的不少电影提出批评,认为有些“大片”是“有技术,没文化”,“缺乏想象力”和底层关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