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教学5年,越来越体会到同学们对高分的渴望。
我相信,一切都不是同学们的错,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和教育体制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说来话长,便不说了。
但看到同学们为分数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的苦境,总是心中难过。想到因为我的课程的分数,说不定会中断某个同学灿烂的前程,我真的不敢随便。我太愿意让所有选课的同学皆大欢喜,更愿意让真心学习的同学得到报偿。然而,受制的因素很多,同学们知道的。
自己也有责任。接近500人的大课,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出分,要想做到分数的绝对公正,操作上确实有极大的难度;老师也是凡人,要吃要喝要休息,否则会出现更多的孟二冬(孟老师是我十分尊重和怀念的北大同事)。另外,中国电影史这门课,主观理解很重要,同学们答题的感觉与老师(包括助教)评判的结果之间,一定会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在人文艺术课程中总会出现。当年高考,我以为自己的作文能得高分,结果比预想的少了20,进了黄石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学院,我永远的母校)。
最想说的还是:在当前,分数是重要的。同学们正是通过令大多数考生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分考进北京大学的,分数改变了你们的命运;但是,在你们的性格养成和未来发展中,分数没有那么重要。我任教过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所高校,我的感受是,对于北京大学的同学而言,要有经得住低分的心理准备,要有得不了高分而不在乎的内在素质;而从根本上说,要蔑视分数。
因为,在北京大学,有比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李道新从来没有在各类考试中得到过高分,更没有拿过第一。但他现在感觉很幸福。成就感也很强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