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拍摄影片《双旗镇刀客》的时候,中国武侠电影已经难觅创新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早期电影人就在银幕上经营着刀光剑影。《火烧红莲寺》、《儿女英雄》和《荒江女侠》等一批武侠片,早将中国历史和民间文艺中的侠客义士演绎个遍;随后,在香港和台湾,不仅出现过汗牛充栋的武侠电影作品,而且诞生过胡金铨、张彻、楚原、刘家良等武侠电影大师,将作为类型的中国武侠电影推展到一个较难超越的艺术境界。随后,张鑫炎的《少林寺》、徐克的《蝶变》和《新蜀山剑侠》再一次引领武侠电影潮流,而在中国内地的武侠电影复兴历程中,大量平庸乏味的跟风之作,几乎败坏了舆论的热望和观众的口碑。
但何平另有打算。在《电影艺术》1991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文章里,何平允许人们将《双旗镇刀客》看作一部“武侠片”,但同时指出:“对于我们创作人员来说,在创作中将一部影片归属于某种类型或样式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用电影的独特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表现去不断地拓展电影艺术已知的和未知的魅力,将它奉献给热爱艺术的人们,同时得到他们的喜爱。”显然,对于何平而言,《双旗镇刀客》与其是一部具有“艺术片”魅力的“武侠片”,不如是一部披着“武侠片”外衣的“艺术片”。
区别这一点很重要。1990年的何平,没有把自己预设在专拍娱乐电影的“二流”甚至“三流”导演之列,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和创新意识,使他与个性卓异的作家杨争光一拍即合,直接把《双旗镇刀客》拍成了一部“探索片”。如果非要用类型电影的标准衡量,亦可称另一种武侠电影。
《双旗镇刀客》的另类,明显体现在“刀术”上。连何平自己也津津乐道的“刀术”,其实是通过剪辑完成的。那种凌厉的速度,神奇得令人目瞪口呆。尽管在武侠电影里,镜头已比一般影片短很多,但在《双旗镇刀客》中,孙海英饰演的一刀仙杀死复仇刀客的9个镜头,总长度只有79格,放映时间只有2秒多。也就是说,每一个镜头不到9格,延续时间不到0.25秒。任何想在银幕上看到一刀仙出刀动作的观众,无疑会失望而归。
《双旗镇刀客》还有一点令人想不通。影片中,真正能够左右战局的侠客,既不是一刀仙,也不是草上飞,而是遵照亡父遗嘱,只身前往双旗镇娶亲的小刀客孩哥。就是这个稚气未脱、胸无城府的小刀客,在所有的观众都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一刀干掉了一刀仙,并带着指腹为婚的小媳妇好妹,策马远去。
颇有意味的是,在精神产品的创制过程中,“另类”往往成就“经典”。《双旗镇刀客》的成就,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创新性。在大师林立、佳作如云的武侠电影版图里,《双旗镇刀客》是不同于其他的“唯一”。尽管十多年后,何平还会拍出投资更加宏大、场面更加壮阔的《天地英雄》,但令人怀想的仍是《双旗镇刀客》时代的创意和想象力。
(发表于《新京报》2005年9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