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邸》:遗落深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城青莲寺

标签:
佛学古建历史图片旅游 |
分类: 禅邸 |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座距今近1500年历史的古寺,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
http://s11/mw690/001kIfD5zy7hTjJMvOOfa&690
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由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修建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
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但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
http://s16/mw690/001kIfD5zy7hTjGqSVF7f&690http://s4/mw690/001kIfD5zy7hTjGSgMjc3&690
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
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摩尼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
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
http://s4/mw690/001kIfD5zy7hTjHzUkj43&690http://s12/mw690/001kIfD5zy7hTjI2VBN9b&690
http://s4/mw690/001kIfD5zy7hTjIIGEba3&690
新青莲寺距古青莲寺大约500米,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寺中建筑主要有藏经阁、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等建筑。
其中,藏经阁始建于唐代,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据说青莲寺是汉传佛教界的高等学府,所以珍藏了很多的佛经,并以此为荣。关于藏经阁所藏经文佚失的情况,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样的一段描述“青莲寺的藏经阁,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北宋时曾藏有经卷700余函,计5000余卷,但千年来屡遭劫难,所藏经卷在历次兵祸和寺院兴衰中全部散佚。民国时期,军阀卫立煌曾在此借取部分珍贵经卷,再不复还。上世纪30年代,藏经中的三十八卷北宋《开宝藏》曾赴京展览过,后丢失二卷。抗战期间,剩余三十六卷没了下落”。
罗汉楼后墙中部,有一通《罗汉碑记》,上刻有五百普通罗汉的姓名,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http://s5/mw690/001kIfD5zy7hTjFH06oa4&690青莲寺的木结构建筑有十分的特殊性,不仅是藏经阁,后面两侧的罗汉堂和地藏阁建筑也很特殊,一层是清代的,二层是宋代的,有一种说法是“抬楼增基”,即原来只有一层的宋代建筑并没有被拆,而是整体顶上去成了二楼。简单解释就是,罗汉堂和地藏阁原为一层宋代修建,在清代把宋代遗留的一层整体抬起,在宋代的建筑下附加一层,形成现在的二楼为宋代原建,一楼为清代建筑。成为多年代的组合建筑,也是高平地区的建筑特色,与清代此地区的民居建筑习俗吻合,是地域性最大的看点。
http://s3/mw690/001kIfD5zy7hTjT1m5I02&690http://s8/mw690/001kIfD5zy7hTjT5SHt87&690
http://s16/mw690/001kIfD5zy7hTjT2nufef&690
http://s13/mw690/001kIfD5zy7hTjTcZFqec&690
http://s7/mw690/001kIfD5zy7hTjTmbOef6&690
http://s16/mw690/001kIfD5zy7hTjTneiP5f&690
http://s5/mw690/001kIfD5zy7hTjTCOna84&690
http://s1/mw690/001kIfD5zy7hTjTLp5e80&690
http://s6/mw690/001kIfD5zy7hTjTJCFTa5&690
http://s7/mw690/001kIfD5zy7hTjU0BkGf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