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关于只要通过“三模三电”考试,浙江高考生就可轻松拿到20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质疑“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
虽然我已经远离了学校,早已经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但是回忆自己当初的高考,还是有一些辛酸和不容易,这其中更多的是自己的客观原因。但是当年的20分的加分对我来说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我的分数刚好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步。
当初我所加分的项目就是属于“三模三电”里的电子制作。七年前的时候,这些比赛并不像现在那么具有功利性,而且我们参加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培训费用,只需要自己购买比赛的器材即可。对于如果进入这个团队的,我还是记得很清楚。
当初我去参加比赛的时候,也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一个爱好。高一的时候,学校发布通知:有相关学校的老师来授课,招收市内唯一一批的电子制作队伍,是高中组的,和其他初中、小学的队伍一起参加综合比赛。当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单向比赛,以及高中组团体比赛。
当初虽然是公开招收,但是报名的人数不多,大家对于取得好的名词也没有信心,毕竟这是全国性的比赛。所以我们一起当初好像有六男六女进入了最后的队伍。三男三女组成一个高中团队,我们刚好两个队伍。也是后来一直参加比赛的几个人。
高一的时候开始组建队伍,高二、高三分别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比赛。对于我们来说,这种辛苦是自己自己知道,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实力去比赛的。高一高二的暑假,我们都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参加集训,在集训的时间内容,面对枯燥的电子元件,我们每天在教练的计时器中度过四个小时。而当初学校是不允许暑假住宿的,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半个小时的车去培训。
关于我们这些人的背景,我们都是一群农家孩子,爸妈都是工人或者农民,而不想争议中所说的那么复杂的家庭背景。或许这些年以来,大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但是很多我想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其中存在着猫腻。
当初我们去参加比赛的时候,分为好多的项目,但是团体是不可以加分的,而且只能有一个。我参加了男子个人组(以自己的比赛时间计算),个人创新组(在规定的时间使用最少的元件),高中团体组(三男三女的成绩综合),综合团体组(高中团体、初中团体和小学团体的成绩综合)。
我参加过两次比赛,高二那一次,我取得了男子个人第六名,个人创新二等奖,高中团体第三名,综合团体第二名。高三那一次,我取得了男子个人第三名,个人创新二等奖,高中团体第二名,综合团体第三名。我的一个队友取得了男子个人第一名。所以最后我们参加比赛的十二个人中,只有我们两个人在高考中加了20分,其他人都没有加分,因为只能是全国比赛个人前六名可以加分。
我所经历的,并不是什么考试,通过就可以加分。而是需要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对手来自全国,不过貌似江浙一带的比较多,所以你去参加比赛了,并不一定说你可以取得好的名次,顺利加分。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教练的辛苦培养,和自己的努力训练。
萧山区和慈溪市是“三模三电”最开始的城市,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项目都已经很熟悉,起步早,所以教练的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这在当时也是存在的,只是现在如何,我不得而至。我参加的比赛,培训费是没有的,自己所需要缴纳的只是去比赛的时候的车旅费和住宿费,单次比赛花费的费用在500左右。
而如今只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前6名的成绩标准。我不得不汗颜。我曾经将它作为竞技项目来参加,如今却演变成一场权势和金钱的交易,让人难以接收。本身,“三模三电”是竞技体育的典范,是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方式,但是现在却变味了。
或许,事实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但只希望给“三模三电”一个干净的比赛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