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晨故事中国纪录片央视空难日望长城教育 |
分类: 精彩推荐 |
央视“破处”:拨得云开见月明
央视也会“上山砍柴”了!
“2011年1月1日,央视正式对海内外观众推出纪录片频道。新推出的纪录片频道以青花瓷的青色作为频道主色调,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对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对外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现实。”
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和我的同事又惊又喜。惊的是央视终于“上山砍柴”筚路蓝缕一回了;喜的是以后看纪录片有好的去处了。这种感觉不亚于一个饥渴了很多年的饿狼,终于在沙漠里遇到了那只丰满的小肥羊。因为我们俩喜欢看纪录片是出了名的。在我们的信仰里,纪录片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窗口,所以,能够锁定一个频道欣赏纪录片绝对是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我最早看纪录片,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清楚地记得央视与日本合拍的《丝绸之路》,是我每天守着电视机前的大餐。那时候家里意见分歧较大,我和父亲比较喜欢看这个纪录片,但是母亲和姐姐持反对意见。最终还是我们胜利了。后来90年代,印象比较深的是《望长城》,那时我还没去过北京啊,就更别说长城了。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把《望长城》一节不落地看完了。到21世纪,譬如,2005年《故宫》的出现,给中国纪录迷带来了丰盛的视听盛宴。同时,我也喜欢看《探索·发现》的中国篇,通过这个渠道,对中国的人文地理也非常了解了,同时也感觉到中国的纪录片开始有“味”了,尽管还微不足道。
在中国,看纪录片都很累,这估计是很多纪录迷的共识。第一方面是选台比较累。地方台上,上海纪实频道和四川的纪实频道播得较多,但是内容多有重复,而且国内内容较少;而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应该说国内内容还可以,只是总是要跳着台,从一套跑到2套,后来到10套(开始还没有),还要挑来挑去非常累。第二方面是把纪录片的内容输入大脑非常累。我觉得中国拍的纪录片为什么收视率如此之低,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内容的质量不高。看国外纪录片,有一种非常“够味”的感觉,其实就是因为国外纪录片有三个特点:喜欢设悬,喜欢还原真实场景,喜欢故事话叙述。这些都是中国纪录片所欠缺的,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投入成本太低。
最近,我们看得较多的是美国的《空难日》,这部纪录片制作成本相当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在世界上的反响非常高。《空难日》的出现,也让我重新认清了纪录片的题材范围绝对是够宽泛的,只要你愿意加大投入,好的纪录片并不难产。所以,对于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的“央视将采取精品纪录片战略,每年用500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重大纪录片项目,以发挥重点纪录片项目在国际传播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句话,我充满期待。
央视在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改变以往的小打小闹作风,直接成立“纪录片”频道,也与最近部分频道的部分节目“走火”有关。比如百家讲坛这种以讲为主的纪录形式就能引起轰动效应的案例,给了央视足够的信心。
但是今天在这里我还是要泼一点冷水,尽管央视每年将投入3亿5000万用于纪录片的节目生产和制作运营,其中5000万是是重大题材项目的专用资金。但是这笔经费相对于国际主流媒体投入的纪录片制作经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早在2005年,法国投入生产2000小时的纪录片,总资金达到3亿欧元。像我所知道的Discovery探索频道在每投入制作一个节目之前都要做详尽的市场调查;而且人家还选择最优秀的制片人、导演、主持人和翻译,介入节目制作;同时,那啥,运用最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把镜头对准常人无法企及的领域;其制作的每部实播片和实拍片比例平均在1:1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1:75。这一切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其制作的节目每小时制作费就达80万美元,最高达到400万美元,每部系列片平均成本均超过100万美元。而我们国内一部50分钟纪录片投资顶多几万元,国际制作平均在12万欧元,约合120万元人民币。一句话,一个在天上飞,一个还在地上跑。
如果按央视的每天首播4小时的制作成本来计算,一年1500个小时在制作费用上,每小时80万美元的国际标准算出来是12亿美元,这与央视提出来的3.5亿人民币的年投入成本相比还是个天文数字。所以,我给央视的建议还是两个:抓重点和抓合作。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增强国际交流,还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纪录片,供我们这些纪录迷去享受。
央视敢于选择在新年“破处”,不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大姑娘一样对待纪录片,就冲这一点,爷们今天也给你顶起来!最后借鲁迅先生吉言送央视一句话:我们脚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