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叫卖的不是粽子,而是文化(图)

(2010-05-12 07:57:07)
标签:

小晨故事

美食

粽子

菰叶

黍米

龙舟

情感

分类: 精彩推荐

转眼之间,又快到了粽子飘香的时节。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街小巷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各类粽子的香味儿。

 

而这个时候,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场名为“一代粽师----龙舟粽全国叫卖表演活动”,先后在郑州、武汉、成都上演,操着河南味、湖北味、四川味的各地方言的叫卖艺人们,用几乎被我们遗忘的传统叫卖声和箩筐等行头,穿越着古老与现代之间的时光。

 

现在商家促销手段可谓五彩缤纷,但无外乎都是极尽喧嚣甚至哗众取宠之能事,类似这样这样将传统叫卖作为促销手段的,却让人心生暖意,主办方可谓用心良苦。

哥叫卖的不是粽子,而是文化(图)

    哥叫卖的不是粽子,而是文化(图)

既然是叫卖粽子,趁端午前夕,我们也来回味一下粽子吧。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一大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粽子的花样愈发繁多。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在众多粽子品牌当中,“粽”出名门的三全凌“龙舟粽”可谓是佼佼者。

 

哥叫卖的不是粽子,而是文化(图)

粽子的口味在我国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龙舟粽”根据各地粽子饮食习惯的不同,分别推出岭南的裹蒸粽、西南的香肠粽、江南的蛋黄肉粽、北方的金丝蜜枣粽等,对细分市场更加准确,迎合了不同口味的消费者,一经推出大受欢迎。而围绕“龙舟粽”,他们也打造了一整套的粽子文化,此次的一代“粽”师——龙舟粽全国叫卖表演活动就是生动的例子。

 

悠悠岁月久,浓浓粽子情。对于现代人来说,吃的不是粽子,而是品味是文化是情怀。而一枚小小的粽子,也不仅仅是由糯米做的口食,而是一串长长的历史。所以,哥叫卖的也不是粽子,而是漫漫的文化和历史。(图文/小晨故事)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全新搞笑微博,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52shenyang

 

特约撰稿\推广宣传\专栏合作\媒体联络:

QQ:174950771(注明博客,非工作勿扰)

E-mail:cyf426@qq.com

在旅行中感悟曾经的岁月和生活(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