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正紧锣密鼓地规划在北京路扩建校区,一座“大学城”即将在北京路崛起。“大学城”对十堰城区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和深远的。
北京路崛起大学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三堰邮政小区鸿鑫软件楼,几间办公室是临时租借的,没有挂牌。就在这几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郧阳师专新校区扩建计划正一点点从宏观构想变为现实行动。“我们正在进行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招标”,4月25日,郧阳师专发展规划处处长詹正发一边忙着向全国乃至国外的建筑设计单位投递信件,一边对记者说。据詹正发介绍,4月12日,郧阳师专在《中国建设报》等媒体上发布了招标公告后,已经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家设计单位的投标申请。
与郧阳师专一样,我市的另外三所高校————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校园扩建。而这四所高校的扩建新址,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了北京路。
十堰市规划局总师杜强说,“不久的将来,北京路是大学校区集中的区域,‘大学城’这个概念并不为过”。
高校扎堆北京路
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都把目光都投向了北京路,扎堆聚集,各自进行着校园的扩建规划。
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教授介绍,郧阳师专扩建新址选择在茅箭区二堰街办姜湾村,东临北京路,南至市委党校,西面就是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的新址,北至五四厂。新校区一期规划用地43公顷折合646亩,控制用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8000名学生。新校区投资3亿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5000万元,争取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资金1300万元,争取政策支持资金6000万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1亿元,向商业银行贷款5000万元,社会融资1亿元。
郧阳师专于2006年3月21日成立了校园扩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园扩建的日程进度被细化为若干个时间段:2006年5月31日,完成立项、总体规划;9月31日完成土地征用,同时开始主体建筑设计规划;12月31日完成施工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1月1日全面开工建设;2008年7月1日全部完工;2008年9月1日,师生进入新校区学习、生活。
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郧阳医学院搭上了高校扩大规模的末班车,也将在北京路扩建新校区。新建的校区主要是用于郧阳医学院属下的独立学院——药护(国际)学院3000名师生的教学和实验用区。新校区紧邻郧阳师专新校区,与郧阳医学院的校本部也只是一山之隔,只需打通一个隧洞,就把新校区与校本部相连。新校区计划用地240亩,至2007年底可以竣工。
记者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06年3月19日呈交给市政府的《校区建设项目建议书》上看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拟在浙江路兴建科技学院,科技学院也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属下的独立学院。前段时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有把校本部从十堰整体迁至外地的想法,并且已经考察了厦门、武汉等地,但现在的情况是,因种种原因,汽院不会再迁出十堰,而此次科技学院拟建新校区,也算是汽院在十堰扎根的一个信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南临天津路,西朝北京路,隔路就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与郧阳师专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亦是近邻。据初步设想,汽院科技学院用地8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容纳8000名师生,投资2.7688亿元,银行贷款6000万元,投资商投资2.1688亿元。
虽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德兴拒绝了记者采访,但是记者从其办公室墙上悬挂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图”上看到,职院在北京路规划用地39.5公顷,折合600亩,总体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据了解,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是此次高校扩建行动中动作最快的,前期规划基本做完。
“高校圈地”的幕后故事
尽管四所高校在北京路扩建新校区目前尚都处于“圈地”阶段,但毫无疑问的是,四所高校落户北京路,几成铁定事实。这背后不但有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更有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郧阳师专发展规划处处长詹正发说,郧阳师专举办高等教育有30多年的历史,校址一直位于丹江口市北郊的山坡上。校园实际占地只有322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初期能够满足需要。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现在学校有11个教学系32个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常年在校生8000多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护正常教学,师专不得不在外面租赁校舍,其中政史系和数学已经在十堰城区的机电学校租房,近4000名学生都在校外“租赁办学”,一时形成了“一校两地五处教学”的尴尬局面。这种“分散式租赁办学”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再说,师专在丹江口市北郊,偏于一隅,校本部已经没有任何拓展空间,移师十堰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成立于2003年4月,师生3000多人,但建筑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米,空间紧张。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的情况更甚,曾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而受到“警告”。在校本部以外的空间寻求拓展,扩建校园新区,成了四所高校面临的共同选择。
而市委、市政府也早已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高校资源整合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2005年10月,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呈交了《关于郧阳师专和十堰职院扩建有关问题的请示》,请求省领导批准郧阳师专和十堰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北京路扩建校区。市领导赵斌、陈天会也多次向有关省领导汇报此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在请求上批示:“同意此方案,请发改委和教育厅定”,2005年11月2日,省发改委和省教育厅对《请示》做了批复:“同意方案”。2006年3月21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校扩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高校扩建问题,除了优化高校办学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各类人才,为十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而把高校“扎堆聚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奠基之举。
“大学城”的多元影响
“在北京路上,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的扩建规划正在论证、编制中,而郧阳医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新校区也在筹划当中,北京路在将来,会成为一个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外地,大学密集的地方都称之为‘大学城’,十堰做为一个中小城市来说,如此多的高校集中到一个区域,把北京路这块区域称之为‘大学城’也不为过”,十堰市规划设计院总师杜强说。
“大学城”概念的提出,从官方角度确定了未来北京路高校密集区的角色定位。而“大学城”地位的确立,将给高校本身和十堰城区带来多元影响。
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高校都集中到北京路,彼此成为“邻居”,最大的好处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黄铁柱举了一个小例子,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和郧阳师专紧紧挨在一起,会议室等设施都可公用,避免重复建设,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都可以相互利用。各个高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也会因空间距离的压缩而大大增加密度,这种交流对各个高校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裨的。
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教授说,四大高校成为邻居后,不但可以相互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也有利于高校间的的学术交流。每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都积累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多所高校集中后,这种风格会相互交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更加浓厚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有益的氛围当中,学生潜移默化会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堰市规划设计院总师杜强说,高校扎堆有利于拓展城区空间。随着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迁址北京路后,北京路成为十堰的政治中心,而四大高校集中在北京路扩建,又使这里变成文化教育中心。北京路会成为十堰继六堰一带的商住中心之后的另一个城市核心。而城市中心的拓展对于十堰这样土地资源稀缺、缺乏拓展空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拉动城市拓展的有限途径之一。
“在十一五期间,对十堰的教育发展,我们有明确的规划,就是教育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来促进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扩建工作正在紧张规划,这一规划实现后,能带来多方面的效益。十堰城区空间的拓展、城市新核心的确立、第三产业、劳动就业等等方面,都会从中受益。”十堰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君琦说。李君琦分析说,四所高校集中北京路后,将有近3万名师生生活在北京路,这能有效拉动城区的消费。餐饮等第三服务产业也会随之“配套”在高校周边,相应会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
这些影响都是实在而显性的,而高校集中扩建的另一个暂时还不能明确表达的意愿是:先集中扩建,后组建综合性大学。这只是一个潜在的愿望,而这个愿望,从几年前拟组建“湖北科技大学”时就已经产生。十堰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君琦说:“高校的集中扩建,为将来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十一五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十堰可能出现综合性大学”。而十堰市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四所大学在扩建过程当中,要注重校园总体规划的统一协调性,拿药护学院与毗邻的郧阳师专来说,两座校园的风格在设计时就会注重和谐统一,自然衔接,为将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大学“打下伏笔”。
不管将来是不是会“出现一所综合性大学”,仅就目前的情况看,四所大学同时登陆北京路扩建校区,一座“大学城”将在北京路崛起,其影响也将是多元的、巨大而深远的。
北京路崛起大学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三堰邮政小区鸿鑫软件楼,几间办公室是临时租借的,没有挂牌。就在这几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郧阳师专新校区扩建计划正一点点从宏观构想变为现实行动。“我们正在进行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招标”,4月25日,郧阳师专发展规划处处长詹正发一边忙着向全国乃至国外的建筑设计单位投递信件,一边对记者说。据詹正发介绍,4月12日,郧阳师专在《中国建设报》等媒体上发布了招标公告后,已经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家设计单位的投标申请。
与郧阳师专一样,我市的另外三所高校————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校园扩建。而这四所高校的扩建新址,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了北京路。
十堰市规划局总师杜强说,“不久的将来,北京路是大学校区集中的区域,‘大学城’这个概念并不为过”。
高校扎堆北京路
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都把目光都投向了北京路,扎堆聚集,各自进行着校园的扩建规划。
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教授介绍,郧阳师专扩建新址选择在茅箭区二堰街办姜湾村,东临北京路,南至市委党校,西面就是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的新址,北至五四厂。新校区一期规划用地43公顷折合646亩,控制用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8000名学生。新校区投资3亿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5000万元,争取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资金1300万元,争取政策支持资金6000万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1亿元,向商业银行贷款5000万元,社会融资1亿元。
郧阳师专于2006年3月21日成立了校园扩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园扩建的日程进度被细化为若干个时间段:2006年5月31日,完成立项、总体规划;9月31日完成土地征用,同时开始主体建筑设计规划;12月31日完成施工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1月1日全面开工建设;2008年7月1日全部完工;2008年9月1日,师生进入新校区学习、生活。
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郧阳医学院搭上了高校扩大规模的末班车,也将在北京路扩建新校区。新建的校区主要是用于郧阳医学院属下的独立学院——药护(国际)学院3000名师生的教学和实验用区。新校区紧邻郧阳师专新校区,与郧阳医学院的校本部也只是一山之隔,只需打通一个隧洞,就把新校区与校本部相连。新校区计划用地240亩,至2007年底可以竣工。
记者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06年3月19日呈交给市政府的《校区建设项目建议书》上看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拟在浙江路兴建科技学院,科技学院也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属下的独立学院。前段时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有把校本部从十堰整体迁至外地的想法,并且已经考察了厦门、武汉等地,但现在的情况是,因种种原因,汽院不会再迁出十堰,而此次科技学院拟建新校区,也算是汽院在十堰扎根的一个信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南临天津路,西朝北京路,隔路就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与郧阳师专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亦是近邻。据初步设想,汽院科技学院用地8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容纳8000名师生,投资2.7688亿元,银行贷款6000万元,投资商投资2.1688亿元。
虽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德兴拒绝了记者采访,但是记者从其办公室墙上悬挂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图”上看到,职院在北京路规划用地39.5公顷,折合600亩,总体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据了解,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是此次高校扩建行动中动作最快的,前期规划基本做完。
“高校圈地”的幕后故事
尽管四所高校在北京路扩建新校区目前尚都处于“圈地”阶段,但毫无疑问的是,四所高校落户北京路,几成铁定事实。这背后不但有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更有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郧阳师专发展规划处处长詹正发说,郧阳师专举办高等教育有30多年的历史,校址一直位于丹江口市北郊的山坡上。校园实际占地只有322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这样的办学条件在初期能够满足需要。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现在学校有11个教学系32个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常年在校生8000多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护正常教学,师专不得不在外面租赁校舍,其中政史系和数学已经在十堰城区的机电学校租房,近4000名学生都在校外“租赁办学”,一时形成了“一校两地五处教学”的尴尬局面。这种“分散式租赁办学”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再说,师专在丹江口市北郊,偏于一隅,校本部已经没有任何拓展空间,移师十堰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成立于2003年4月,师生3000多人,但建筑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米,空间紧张。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的情况更甚,曾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而受到“警告”。在校本部以外的空间寻求拓展,扩建校园新区,成了四所高校面临的共同选择。
而市委、市政府也早已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高校资源整合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2005年10月,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呈交了《关于郧阳师专和十堰职院扩建有关问题的请示》,请求省领导批准郧阳师专和十堰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北京路扩建校区。市领导赵斌、陈天会也多次向有关省领导汇报此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在请求上批示:“同意此方案,请发改委和教育厅定”,2005年11月2日,省发改委和省教育厅对《请示》做了批复:“同意方案”。2006年3月21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校扩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高校扩建问题,除了优化高校办学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各类人才,为十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而把高校“扎堆聚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奠基之举。
“大学城”的多元影响
“在北京路上,郧阳师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的扩建规划正在论证、编制中,而郧阳医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新校区也在筹划当中,北京路在将来,会成为一个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外地,大学密集的地方都称之为‘大学城’,十堰做为一个中小城市来说,如此多的高校集中到一个区域,把北京路这块区域称之为‘大学城’也不为过”,十堰市规划设计院总师杜强说。
“大学城”概念的提出,从官方角度确定了未来北京路高校密集区的角色定位。而“大学城”地位的确立,将给高校本身和十堰城区带来多元影响。
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高校都集中到北京路,彼此成为“邻居”,最大的好处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黄铁柱举了一个小例子,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和郧阳师专紧紧挨在一起,会议室等设施都可公用,避免重复建设,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都可以相互利用。各个高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也会因空间距离的压缩而大大增加密度,这种交流对各个高校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裨的。
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教授说,四大高校成为邻居后,不但可以相互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也有利于高校间的的学术交流。每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都积累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多所高校集中后,这种风格会相互交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更加浓厚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有益的氛围当中,学生潜移默化会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堰市规划设计院总师杜强说,高校扎堆有利于拓展城区空间。随着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迁址北京路后,北京路成为十堰的政治中心,而四大高校集中在北京路扩建,又使这里变成文化教育中心。北京路会成为十堰继六堰一带的商住中心之后的另一个城市核心。而城市中心的拓展对于十堰这样土地资源稀缺、缺乏拓展空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拉动城市拓展的有限途径之一。
“在十一五期间,对十堰的教育发展,我们有明确的规划,就是教育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来促进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扩建工作正在紧张规划,这一规划实现后,能带来多方面的效益。十堰城区空间的拓展、城市新核心的确立、第三产业、劳动就业等等方面,都会从中受益。”十堰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君琦说。李君琦分析说,四所高校集中北京路后,将有近3万名师生生活在北京路,这能有效拉动城区的消费。餐饮等第三服务产业也会随之“配套”在高校周边,相应会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
这些影响都是实在而显性的,而高校集中扩建的另一个暂时还不能明确表达的意愿是:先集中扩建,后组建综合性大学。这只是一个潜在的愿望,而这个愿望,从几年前拟组建“湖北科技大学”时就已经产生。十堰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君琦说:“高校的集中扩建,为将来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十一五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十堰可能出现综合性大学”。而十堰市郧阳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铁柱教授说,四所大学在扩建过程当中,要注重校园总体规划的统一协调性,拿药护学院与毗邻的郧阳师专来说,两座校园的风格在设计时就会注重和谐统一,自然衔接,为将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大学“打下伏笔”。
不管将来是不是会“出现一所综合性大学”,仅就目前的情况看,四所大学同时登陆北京路扩建校区,一座“大学城”将在北京路崛起,其影响也将是多元的、巨大而深远的。
前一篇:王志刚经典语录
后一篇:十堰高层建筑的调查与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