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庆“喝多了”
(2009-05-25 09:22: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 |
临近春节的某个晚上,老肖冷不丁地打来电话说很羡慕我的特自在的生活方式——混迹资本市场十八年,名头不小,炒股票也炒得衣食无忧;工作清闲,闲得常写点儿闲文,差不多每周都和一伙同好爬山……
说“冷不丁”是我俩虽认识十来年却交情不深。最近的一次见面还是在去年银河证券夏季的策略报告会上,当然节假日照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平常有有趣的“段子”也互发一番;一次较深入的交谈是在几年前他刚从东方证券回证监会不久,他跟我们到京郊昌平某地爬山。
那次爬山,每到歇息时他总摸出烟来抽,我对他讲你这么大烟瘾还不如不运动呢,运动后肺叶扩张吸烟的“毒害”更深;他说整天在证监会开会谈话烟是横竖戒不掉,而开会谈话的内容至多只三分之一是有效交流,“没劲!但身不由己”。同行的体改办老司长李铁说:“我的经验,是取消一切下班后的应酬,人家求我的事能帮忙就帮忙,但绝不在饭桌上解决;我求人家的事,尽可能在工作时间解决。下班后去健身房,到后来不去健身房就难受。下班后不抽烟或少抽烟,我还真戒掉了”。
“冷不丁”还表现在几分钟的通话中主要是他讲,而且语调恳切、语速较快,以为他有什么具体事找我,没有;临了他可能觉得有些失态,说“我今天喝多了,想起你,觉得你特自在”。交浅言深,我多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预感要追溯到去年“十一”后不久的一次“老证券”朋友的小范围聚会。
北京这地界儿——说句玩笑话——马路上随便拉个什么人,他就能把“关系”七拐八绕通向中南海。因而北京朋友圈儿聚会,谁要是说点儿新鲜的“传闻”,你千万不能一点儿都不当回事——总有一些事后被证实了的。去年的那次聚会,有人说“王益全撂了”,并且讲办案人员用的是“激将法”,利用王益重情色而情色方“大义灭亲”云云……魏东、王益、太平洋证券上市,这话题已在圈内议论几回了,这次因“王益撂了”而重新提起。大家又说到曾被王益在证监会副主席任上重点提携的几个现任主任或基金证券公司老总,有人突然说“还有肖时庆”——按笔者过去了解,肖时庆不算与王益过往从密的人,但咱这外围看热闹者又能了解多少呢?
肖时庆被抓后两星期,涌金系的另一核心人物雷波又被“双规”,他该是王益最私密的“铁杆”。看来“王益案”要收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个老朋友打来电话,我们讨论“王益案”。按他的说法,王益牵涉到2007年上市的两家民营背景的证券公司,表面看都是王益幕后主导,其实是两条线,王益与太平洋证券上市关涉不深,他也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可能还会有我们意料之外的熟人“落马”,比如董正青案了犹未了……这属朋友间茶余饭后的闲扯,属江湖传闻。但咱这资本江湖,潮起潮落中有多少意想不到的人生变故呢?每一轮牛市都有包括权势人物在内的强人谋得不义之财,熊市来临其中一些人总会“倒霉”,而“倒霉”的当然只是少数。
“五一”带队爬北京黄花城至箭扣的野长城,中午在山坡嫩草上喝啤酒享受暖暖阳光时,有人提起肖时庆这个严肃的话题。曾在证监会当过几个部门主任的一名老队员讲:“小肖当时在中央财政干部管理学院内定要提副院长了,却被王益当重点人才调来,从处长干起,到2001年去东方证券前即作了副主任。后来回证监会,又干了几年副主任,按常规也早该扶正了,不知啥原因……”
从1991年9月参与创办《证券市场周刊》起,方泉即混迹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而他们上级单位的三分之二人员都转成证监会大小头目后,方泉还真积累了一大把深深浅浅的业界人脉。但由肖时庆“栽了”而触发,联想开去,不得善终者居然也是一大把!为啥呢?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能善终者都是一样的,不得善终者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肖时庆还小我一岁,大家叫他“老肖”,是因为他老成持重;吸烟多,沧桑“挂相”。他“喝多了”时才激言羡慕自在的人生方式,我想他“栽了”后会更羡慕。问题是“栽了”前为啥不常“喝多”些次,也放松心态,守住底线呢?或许,几个月前他冷不丁地“喝多了”也是预感到自己要“栽了”吧。
但人生,是不可逆的。
这篇随感写于5月初,在与朋友们聊天提及时,大家劝我先别发出来,怕“万一给人家惹麻烦”。5月13日肖时庆因涉嫌受贿罪,被司法机关正式逮捕。“逮捕”与“拘役”、“双规”、“配合调查”不同;“逮捕”是初步认定有犯罪行为——被逮捕后不判刑的概率微乎其微,按江湖说法,肖时庆是已经“撂了”……
不是笔者非写这篇随感“哗众取宠”不可,而是又有熟识的人以悲剧收场总让我感慨不已。我想,朋友们都会为肖时庆类的变故有所感悟,我只是把自己的感慨变成文字,与朋友们交流罢了。
周末在家读书时听见女儿在隔壁房背诵课本上李白的诗,女儿多少有些“声情并茂”的语音令我怦然心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十四岁的女儿可以“声情并茂”地“解读”这样的诗句,四十多岁的我辈碌碌奔波中还能想起这样的诗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