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时调整结构
方泉
这周的几次聚会中大伙儿争论的主要是大盘会不会调?大盘何时调?大盘以什么方式调?
笔者接触的主要是机构投资人,有公募基金的,有券商理财的,有私募基金的……与他们讨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募基金率先看空,尤其在“2.27”暴跌之后,他们认为股票整体上估值已高,而活跌的题材股又“投机过度”——这从一季度公布的基金大幅减持金融股、地产股、石化股的数据即可证明;3400点之后,私募基金开始看空,他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赚出了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的丰厚利润,有阶段性落袋为安的意愿,他们更担心的是政策上会有打压股市的举措,比如修改增发规则,比如发什么社论警示股市风险——其实这周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确实发表了警示性的社论,但此社论与1996年12月15日和1999年6月15日的不同,而是引述股市有风险也有一定价值支撑的观点不做定论。但这毕竟反映出“上头”对当下股市的一种不安心态;最有意思的是某“海归权威”,他不再从专业角度推断股市已经“过热”,而是大呼“国家绝不会坐视股票和地产价格飞漲”。似乎股市调不调整要看国家是否干预了?似乎他从2000点开始看空的“正确”观点要靠国家的干预实现了——其实上周笔者文章里讨论的就是国家是否会干预和怎么干预?笔者了解,上周有关部门确实召集过市场人士讨论股市,确实对这么多工薪人士涌入股市有些担忧,甚至有传言说要发布什么针对普通投资人提示风险的“公开信”……但总市值已达14万亿这个市场是多大的行政力量能否扭转趋势的?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资本市场真正在迸发的市场化力量能够小视吗?即使有“行政干预”,在WTO之后,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日渐提升的形势下,“行政干预”还会像过去那样不讲“调控艺术”吗?
至今仍不看空或看空而不做空的多是理财的券商人士,他们每天都从各自公司感知新投资者蜂拥而至的力量,又从各自公司投行部了解到那么多上市公司正在加紧做并购、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换句话说,公募基金做空做出的市场空间让私募基金填上了,私募基金做空做出的市场空间又让个人投资者主要是新投资者填上了——个人投资者真会像传说中那么成为“击鼓传花”的最终“倒霉蛋”吗?
就要看是什么“花”?但无论50砸在手里的是什么“花”,整个牛市的趋势不改,百“花”争放的好景还在前面哪,百花之中果真凋零的一定是少数。因为这市场整体上讲还是有价值支撑的。据银河证券的二季度策略报告统计,至3月底,沪深300、上证180和上证50的平均市盈率为31倍,以这些大盘绩优股未来两年平均业绩增长35%计,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为23倍,2008年的为16倍,这对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的股市而言算高吗?
现在我们讨论前头提到的3个问题。首先是大盘会不会调整?当然会调整,因为既然是股市就一定会有涨有跌,而从“2.27”暴跌以来,沪指毕竟有了28.6%的上升,涨得如此快,总会找个契机休息一下。何时调整?只要管理层不出强力措施,在季报喜气洋洋气氛衰减之前断不会有大幅下跌。再次加息也力道有限。而调整的方式,一种是延续一年半以来的急挫复又收复的“盘中调整”方式,像周四先急挫250点周五复又回升100点;还可以像去年7月至9月一样在15%波动空间内反复整理,以时间换空间地完成调整。而7月开始,随着中报业绩的提升,大盘会逐渐走出单边升势。
但大盘调整时,正是我们调整股票结构的时机。这我们以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