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股论市 |
等 待 建 仓 时 机
方泉
尽管在前几次的讨论中,笔者强调了“鸡肋”般的综合指数对我们“选股”已不具备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对目标股票的“选时”还是很有影响的。毕竟综合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气高低,反映了大盘股主导的资金流动趋向。比如中国人寿宣布欲“海归”15亿股A股的当日,沪综指下跌20多点;再比如中石化复牌劲升6%时沪综指一度上扬11点,而中石化回落到上升4%时沪综指又回落至下跌2点—大盘股的稳定有时又掩示着其他股的下跌。
我们判断未来3个多月的大盘走势,也不得不与大盘股主要是工行何时上市联系在一起。上周我们说,若工行确定在10月中央全会前发行上市,那么年内还会有一波较大的行情;若确定在其后,那么正在缓步回暖的行情还将面临一次深幅调整。更明确一点讲,由于有工行至少400亿元的IPO的压制,投资人总是在战战兢兢中作多,若工行的作空动能在中央全会前释放,甚至再将股指砸出100多点的空间,则大市极可能乘着中央全会的东风强劲上扬,甚至创出年内新高。即使后面还有中国人寿150多亿元的IPO,但在大盘扛过了400亿元的工行,已处变不惊了—预期中的利空在预期的过程中逐渐消化掉。但工行IPO的情形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拖长的过程,比如九月下旬开始询价,而且是A+H的同时询价,繁琐的程序一步步走完,拖到10月底中央全会后上市,那么当下的市场便提早走弱;又由于400亿元资金毕竟没有真的转移到二级市场,当下走弱的市场又不太可能调得太深,即击穿上次下调低点1541点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一来大市会陷于上难下亦难的尴尬境地,综指反映出的市道本身也成了所谓“鸡肋”。
那么“鸡肋”市道中我们就无所作为了吗?
当然不是。未来至少两年的牛市趋势并未改变。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最新的一个例证是新华富时指数期货新加坡上市,新华富时指数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引发的法律纠纷恕不讨论,而为什么新加坡交易所冒着法律纠纷的风险强行上市这个品种?当然是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即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重视和看好中国的A股市场—近日人民币升值空间加大再次强化了境外投资人对中国A股市场的看好。中国股市将持续走牛正在被更多境外投资人认同。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任何一次有效调整都是“选时”入市的机会。刚刚公布完毕的中报数据显示,G股整体市盈率才20倍出头—上市公司中报的整体业绩比预期的好,这还是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形势下实现的。给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股市一个平均2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显然是太低的。况且这个市盈率又是不能仅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几乎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
所以,大盘有效的调整无论出现在中央全会前还是中央全会后,都是我们挖掘和选择来年会更快更好增长的个股的良机。大盘股主导下的指数调整空间也不会很大,但在表面调整得并不深的形态下,许多特有潜力的中小盘股会跌出足够的空间,建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