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笔记】阿瑟·伯格《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阅读笔记(下)

(2006-05-29 13:44:34)
分类: 大毛毛虫作品

(接上)

 

阅读《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一直心存疑惑,真的存在着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吗?想要弄懂它,首先是被“现代派”“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等的术语弄得神魂颠倒。法国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的引言说得干脆:我们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所谓对“元叙事”的怀疑,是指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我们放弃了过去为我们解释事物的哲学信仰体系,去怀疑那些曾解释社会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重新探讨弗洛伊德人的精神学说和神话对人类产生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那些将我们的制度和社会分类合法化的传统叙事,已不再被人相信,我们也就失去通过叙事给予我们的生活意义。没有叙事,生活变成了偶然事件,没有目标、没有开始、没有结尾、没有英雄、没有权威,生活只是一个体验。“元叙事”的怀疑形成了“后现代叙事”语境。“后现代文学”,抑或“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对元叙事产生怀疑的文学。有些论著又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是“后现代文学”的发展形态。

    确定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日期,有点儿像对金字塔的考古,时间的匡量是难以测量的。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英国作家沃尔夫说后现代主义发端于19399月左右。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1982年)一文中对后现代主义作了“上至萨德,下讫贝克特”的时间划界,应说贝克特(19061089)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当无疑义,把法国18世纪色情文学作家萨德(17401814)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祖先,确实有点儿悬了。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个论断似乎给浑浊的理论带来一缕光线。《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援引杰姆逊的话说:“后现代时代最好被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一个由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形成的时代。我们已经超越了市场资本主义的第一阶段,那时现实主义是文化的主宰;接着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那时现代主义是文化的主宰;现在到了跨国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后现代主义是这一阶段的文化主宰”。

    划定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时间相当困难,对文本话语的认定更是雾里看花。但是“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幸而20世纪欧美理论家德里塔、福柯、利奥塔、贝尔、哈桑、哈贝马斯等先驱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嬗变研究,让我们的视线才不至从地平开始。

以前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了解不多,读了一些欧美文学史方面的书,才得知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已列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读本。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年)、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年)、罗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91961年)、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1962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年)、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年)、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1969年)、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年)、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1979年)、埃柯的《玫瑰的名字》(1980年)等等,当时阅读起来只是觉得新鲜,并没有太认真。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中的语言学家普罗普说,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别方面就是叙事。按照哈桑的说法是有“两大核心构成原则”,既“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或称“不确定内在性”)。“不确定性”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品格,“内在性”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忽略文学对精神、关怀和真理的价值,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切割、拼贴、重复等,构成了小说的“碎片”特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许多小说都没有连贯的情节,《寒冬夜行人》把10部小说的开头毫无关系地拼贴在一起。博尔赫斯的《〈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哪纳尔》的构思异曲同工,干脆按字母排列出已故作家的作品清单。法国文艺批评家罗兰"巴特发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家文本的开放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各种文本交错的网络当中,埃柯的《玫瑰的名字》体现了罗兰"巴特对文本研究的“互融”关系。书中的主人公说:“现在我才意识到书籍的内容经常在探讨别的书籍,图书室里充满了书籍之间无声的对话。” 博尔赫斯也断言:“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反体裁”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极端体验,忽视高雅与通俗、虚构与写实、文学与非文学、小说与非小说,甚至在排版、印刷上打破常规,重新确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阅读习惯。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写作是文学史上最民主化的写作这也应了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说的话:树林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每人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路线散步,自己决定是走树的左边路还是走右边的,并且每次碰到树的时候,都有做出决定的自由。

    看小说确实存在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争论看来无意义的琐事,这种关于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要把我们引向何方?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普遍化了”。也有人认为后现代文学已经被取代被超越,当下文学已处于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假如我们果真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社会,那么我们习以为常的无聊和孤独就不足为怪了。正像小说中的费斯所言:……后现代社会,多数人一天至少要看四个小时的电视,他们接触到难以记数的叙事,我们的生活趋向于我们所看的电视节目,把广告、肥皂剧、情景喜剧、动作片等节目融合在一起,这些叙事,这些模拟的东西对人往往有一种颠覆作用。我们变得像鬼魅、像幽灵,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感情。我们过着没有感情的生活,所有体验是通过电视或电影得到“二手情感”。

看完《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应当说阿瑟"伯格不仅是个小说家,还是个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他于1933年生于波士顿,已婚,有一双儿女和一个孙子,生活平静如水。他的住所加洲米尔山谷听起来倒是有点儿“后现代”的感觉。就是不要轻易打开他的电子邮箱aberger@ sfsu .edu,因为要抓住一个理论家需要理论,要了解一个理论家则需要更多的理论。

 

                                                                       20065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