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电影介绍 |
美国 1989年
导演:Peter Weir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罗伯特·西恩·莱纳德Robert Sean Leonard
伊森·霍克Ethan Hawke
片长:128分钟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导演:Peter Weir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罗伯特·西恩·莱纳德Robert Sean Leonard
伊森·霍克Ethan Hawke
片长:128分钟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影评:死亡诗社,恰似春风化雨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一、
因为听清华的尹鸿先生的讲座,这两天去了两次东大的校园。
南京的天气没有前几日那么好,天空潮湿而晦涩,但是校园看起来却更干净。宽敞开阔的梧桐大道,树干枝桠经过修剪,姿势整齐的一个劲地冲向天空的样子,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新绿,轻易地覆盖住这一片春色盎然的校园。
想象里,校园应该是这样的:有人作画,有人吟诗,空气里隐约飘忽着叮咚作响的琴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理想、骄傲、欢乐的表情。
因为,还有理想,还有爱,还有吻合青春期的一切自信、冲动和浪漫,所以,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吧!
就像这部电影,《死亡诗社》。
一、
因为听清华的尹鸿先生的讲座,这两天去了两次东大的校园。
南京的天气没有前几日那么好,天空潮湿而晦涩,但是校园看起来却更干净。宽敞开阔的梧桐大道,树干枝桠经过修剪,姿势整齐的一个劲地冲向天空的样子,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新绿,轻易地覆盖住这一片春色盎然的校园。
想象里,校园应该是这样的:有人作画,有人吟诗,空气里隐约飘忽着叮咚作响的琴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理想、骄傲、欢乐的表情。
因为,还有理想,还有爱,还有吻合青春期的一切自信、冲动和浪漫,所以,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吧!
就像这部电影,《死亡诗社》。
二、
我们不要一个被实利主义所笼罩,所占领的校园。
我们不要一个被垂而不朽的规则、死气沉沉的纪律所贯彻的学校教育。
我们不要这一切反生命的东西。
生命是什么?在电影里,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戏剧,生命是一场演出里最为充满华彩的那个篇章。
当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当音符渐止,当刹那静寂之后掌声雷动,当鲜花与喝彩涌向前台,当你的面孔重又写满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间,你仿佛看见了你的理想,是这种理想鼓舞着你,引导着你,哪怕你将会走向死亡--
这就是生命,桀骜不逊的生命。
基汀老师,我们的船长。遇见你,也许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幸运;又也许,是我们一生最大的不幸。
我们的第一课是在校史陈列室里上的。
不是僵死的光荣传统的灌输与承继,你让我们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影像。曾经青春过,曾经憧憬过,曾经懵懂过。当面对那一张张经历时间流过、又永远定格于影像里的一样年轻的容颜,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死亡。那一张张如我们一样年轻的容颜,与其说,是生命之诗,毋宁说,是生命之尸。我们曾经很多次面对这样的先人历史传统的陈列,但是,今天,第一次,是我们的船长,诱导我们,怂恿我们。
面对着这些照片,我们真实地闻到了一种尸体经年朽烂的味道。
恐慌,前所未有的恐慌。
生命,青春,似玫瑰花蕾,芳香馥郁。
然而,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绝望的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绝望的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
在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善于钻营,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像成人社会一样,我们放弃了我们的理想,我们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然而这却不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快乐。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没有理想成功之后那种全身心的快乐的体验,我们,越来越没有自信--
那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
也因为这自信,生命,才能够称之为活着。
四、
这时候,是基汀老师,基汀先生,我们的船长。
是你,在暗中怂恿我们,不遗余力地启发我们,唤醒我们。
你告诉我们,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你告诉我们,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眼前的这个世界,那么不妨试试……
船长,我们的船长!你的教育里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这样一种气质:
生命的野性,梦想,勇气。
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欲望本无拘束,如野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当你从一个拘束、严谨的学生,第一次撕扯掉以前你奉为圣经的教科书;当你从一个青涩、懵懂的男孩,第一次勇敢地呐喊出你对她的爱;或者,哪怕是你骑车时,得意地双手放开车把的那么一个瞬间--
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全部在里边了!
然而,我们的校方,我们的家长,来自于我们成人世界的一切权威的力量,他们视一切体制外的意气用事为鲁莽。他们畏惧这种鲁莽,并且,竭力避免这种鲁莽。他们循循善诱,他们宁愿要一个循规蹈矩的校园,一个成人社会的缩影。
这就是规则,这就是体制,这就是反生命的纪律的不可抗的威严。
这时候,我们与我们的船长的遇见,成为一出不可避免的悲剧。
五、
http://cimg.163.com/movie/0404/21/21dps3.jpgPoets
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当那个酷爱表演的孩子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死亡,当我们无可奈何地和基汀先生凄然作别,我们每个人的表情上,写满了不甘,写满了惜别。
曾经美丽的,重又撕碎;曾经青春的,重又衰朽。
六、
尹鸿先生两天以来的讲座,说传媒,说电影,然而我于偶然间记住的却是这样一种观点:
大学之大,还应该具有一些与这个实利主义、功利主义的现实社会的风气有所不同的人文精神。读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找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不仅仅是为了融入有着明确、短近目标的人生;读大学还要有一点理想,有一点浪漫主义者的情怀。
毕竟,我们的人生,在撇去实利主义的浮光掠影之后,还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内容,属于指向不那么明确的青春,成长,情感,欲望的世界。
也许是我断章取义了。但是,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我想这同时也正是《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像歌里唱的一样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骑单车的少年,郁郁葱葱的林荫道,阳光穿过梧桐树叶的斑驳落影,有人歌唱,有人吟诗……
也许,这样的校园,这样的青春,真的时光不再,时光不再。
正像这部电影的结局一样。
七、
今夏一过,我将由一个学生的位置转而站在讲台上。这时候,我不知道我将如何面对我将来的学生。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
在电影的结局,我们看到,基汀先生的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惜别时刻,固然悲痛难忍,然而,我心坚定。
让我们记住这位基汀先生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
让我们记住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在死亡里醒来——评《死亡诗社》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http://cimg.163.com/movie/0207/17/17poetsm.jpgPoetsSociety" TITLE="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 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希望。 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http://cimg.163.com/movie/0207/17/17poetsm.jpgPoets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 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希望。 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前一篇:6种食物能改善女人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