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无常,人身难得

(2022-11-07 08:17:09)
标签:

教育

佛学

分类: 佛学

大宝法王开示: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的第15堂课。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去年的课程,去年最开始的几堂课当中,我们先是介绍了灯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然后,也简单的介绍了他的作者,也就是阿底侠尊者的一些生平和故事。同时,我们也讲到了灯论的创作动机,以及它所包含的大致内容。其中,我们谈到,由于当时藏地社会动荡,佛法环境十分的混乱和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底侠尊者为了能够规范和整治当时的佛教的氛围,同时,也为了向广大的信众和弟子普及正信的佛法思想,于是,便写下了这部流芳百世的《菩提道灯论》。
上堂课,我们也讲说了有关「暇满人生难得」的内容,接下来,按照之前科判的顺序,前行部分的第二部分,应该是「依止善知识」。但是,我觉得,按照我们这次课程的进度,可能把这个善知识的部分,留到后面讲会比较妥当。所以,我们今天就先来谈一谈关于下一个部分「死亡无常」,也就是下士夫正行修行的这一部分内容。

    说到「死亡无常」,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是一个佛教修行当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所以,我想这次我会以传统的方式为基本,然后,再加上一些现代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开拓思路,心中能生起一些不一样的感触。
    那么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死亡无常」这个话题:

第一个,观修死亡无常的重要性。

第二个,如何观修死亡无常,也就是它的内容。

第三个,判断是否生起了死亡无常的标准和方法。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第一点,就是观修死亡无常的重要性。在佛经当中是怎么说的呢?其实,很多很多的佛经里面都讲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就是出自《大般涅槃经》的一段话,它是这样说的:

       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所有动物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大的,是为第一,在所有的想法当中,死亡无常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是第一名,通过这样的比喻,足以见得观修死亡无常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佛陀的一生,同样也可以发现,无常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修持。

我们都知道,早年佛陀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总是尽量不让他离开皇宫。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到城外的时候,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亲眼见到衰老、疾病和死亡,而且他也遇见了一位比丘。

正是这次出行的所见所闻,触动了年轻的佛陀,唤醒了他想要寻求真理,强烈的想要出家,想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的决心。也正是无常这样的事实,才有了后来,他离开皇宫,虔心修行,证得佛果的成就。

不仅如此,佛陀圆寂之前,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关于无常。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是这样记载的,佛陀临终之前说道:「法皆如是,诸行无常,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是我最后对你们的教诲。

同样,我们知道在声闻乘,或者说佛教最基本的理论里面,有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授,尤其,我们又可以把这四圣谛里面的每一谛,细分为四个行相,共有十六相,统称四谛十六行相。那么,在苦谛当中所分的四相,分别为非常、苦、空、非我。

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圣谛里,第一谛是苦,其中第一个行相就是「非常」,也就是「无常」。所以在声闻乘中,最先学到的、最基础、最核心的教授,也是无常。

另外,还有一种证得阿罗汉的成就者,叫做「独觉」。「独觉」就是在没有佛陀的时代,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的人,就是独觉。那么,独觉在观缘起,也就是思考真理,寻求证悟的过程当中,它会在尸陀林,也就是坟场,看那些尸体,由此就意识到死亡无常,进而联想到衰老、疾病等等,就会这样逆向推想出十二缘起,而最终得到证悟,脱离轮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独觉,所思维的第一个内容,也是死亡无常。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乘,大乘的修行过程,一共可以分为五道,也就是修行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一道叫做「资粮道」,主要的修持内容是「四念住」。

而四念住中,第一念住是身念住。在做这项修持的时候,同样也是要去尸陀林、坟场,去看那些尸体、骸骨,然后进行观修,所以在大乘的修行当中,第一个观修的内容也是死亡无常。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密乘,在修持密乘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观想坛城,也就是曼陀罗,可能很多人都见过类似的造像和绘画。坛城的中心是一座宫殿,叫做无量宫,看起来非常的华丽,给人一种豪华宫殿的感觉。所以,有些人认为观想坛城,应该想到的都是欢乐美好,金碧辉煌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的,坛城是一圈一圈组成的,最中央是无量宫,我们在观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从外圈往中心一步一步的观想,绝大多数坛城的外圈,都是尸陀林,也就是坟地。

所以,在密乘里面,观想坛城的时候,最先思维的也是死亡无常,如果观修到位的话,就会自然生起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产生想要马上修行的紧迫感,于是就会更加精进的去修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观修死亡无常」是佛教三乘当中都必须要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修行内容,它的重要性是多么的不可取代。

    那么,为什么观修死亡无常这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从理论、道理的角度来谈一谈它重要的原因。

修行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有点辛苦、枯燥而又无聊的事情,成佛的目标听起来就是那么虚无缥缈,遥不可及。

反观眼前的现实生活,总是有那么多,我们急着去处理和解决的事情,就算有一天终于忙完,有一点空闲的时间,我们也宁愿放松一下,享受一下,就这样修行的安排又是明日复明日,于是,修行总是被一拖再拖,我想在这个修行这件事情上,可能很多人都有拖延症。

而观修死亡无常,就是直接解决了我们这些不修行,或者说是不着急修行的根本问题。

虽然在佛教当中,我们都相信生死轮回,但是说到来世,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太虚幻。连相信都很难,更何况是为之努力。相比而言,此生的种种,尤其是眼前的事物,就显得无比的真实和清晰。

再加上,我们本来就已经对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充满了执着和不舍,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生活。为了这辈子的得失,不断的忙前忙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放下生活中的这种琐事,着眼于更远大的未来,把人生的重点放在佛法的修行上。

如果我们环顾四周,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玩耍,很难对修行生起紧迫感。虽然,我们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不着急,比如说,那些身患重病的人,当他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紧迫感,所以,假如有一天,我们都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那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认真去思考,然后,马上就行动起来,为死后打算,为来世准备。

那这个时候,他可能立刻就会做一些行善积德和忏悔的事情,总之会开始各种临时抱佛脚的修行,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

所以说,问题还是出在我们不觉得自己很快会死,或者根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然而,一旦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除了可能会产生一些紧张、担忧之外,就会自然而然的生起一种,现在就要开始修行的紧迫感。

所以作为佛教徒,想要开始修行,并且精进不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最好的原动力就是观修死亡无常。
        那么既然观修死亡无常这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如何观修死亡无常?什么是死亡无常?

在解释这一点之前,我想我们首先要对「无常」这个概念,有一种比较正确和全面的了解。
   「无常」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恒常,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事物、情况、状态或者人等等,在这个世界上是永久的,永恒的。这段话说起来,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也都会表示赞同,但是,这种观点有没有真的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呢?这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以及对人生的各种期待规划都是和无常的这个道理完全相反。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在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安全感。

什么样的安全感呢?就是希望一切都能够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预料之内。

那什么事情可以带给我们这种安全感?就是那些稳定的、恒长的、永久的东西,所以,我们内心总是期待,甚至是偏执的认为,事情都会有规律的、稳定的进行下去。

而情况也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遗余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我们找工作,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结婚是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白头偕老的关系,我们买房是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安稳的住所。
    我们人生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在尽己所能的让人生变得更可控,希望他可以稳步的向我们预料的轨道发展,我们试图让一切持续的更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感到踏实放心,充满安全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童话故事,因为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我们最喜欢的那句话「他们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当然了,在稳定的生活基础上,有的时候我们也期待一些小小的改变和惊喜,要不然的话,生活就会变得很无趣,很无聊。比如说,我们不断的需要一些新事物、新朋友,同时还需要一些娱乐和消遣,带给我们一些刺激和新鲜感。打个比方,我们打算在假期出去旅行,想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

那么,我们的选择要么就是著名的观光景点,要么就是可以放松的田园或者海边,应该很少人会去荒岛求生,或者去原始森林探险,因为荒岛和森林对我们来讲可能是有点太过刺激,太过新鲜了。

所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寻求的这种刺激和新鲜,也必须要在一定的舒适范围之内,不能太少,我们会觉得无聊,也不能太多,我们会感觉害怕。说到底,还是在我们可以控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行。

不仅如此,这些新鲜的事物,或者生活中的小改变,还一定得是舒适的、开心的,最好是还能带给我们一些利益的。能够充足能够满足我们的这种欲望,我们才会接受。

比如说在工作中,类似升职加薪的这种变化,就很让人求之不得。相反,如果生活中发生一些意外,甚至是悲剧,那一定是我们都不愿意见到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乃至对这个世界的各种预期,或者说是憧憬都是要以稳定、永久和可控为根本,这样我们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感到舒适和放心。

就算可以接受一些改变,我们能承受的这个变化范围也是极为有限,所以,从道理上来讲的话,就是我们都明白万事无常,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所言所行,都是和无常背道而驰的。

我们知道,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一个细胞,无论是事物、状况、人际关系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用在生活中的时候,可能情况就不太一样。

我想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很有规律的,要去同样的地方,工作或者上学,遇到相识的人,做那些常常都在做的事情,然后,晚上回到同一个住处,吃饭、休息,日子就是这样过着,时间就这样流逝着。

这就好比我们站在一条河旁边,看着河水的流动。

虽然,我们知道它在流动,但是,却意识不到其实每一秒钟我们眼前流过的河水,都完全不同的这样一个事实。

假如这个时候,我们在河上放一只纸做的小船,我们就会看到小船沿着河水向前流淌,一去不复返。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啊!其实眼前的河流看似是同一条,流淌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河水」。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重复着类似的内容,处在熟悉的环境当中和熟知的人群互动,加上快速和繁忙的社会节奏,而这一切都麻木了我们的感知,让我们觉得时间好像并没有怎么流逝,而且,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生活,还给了我们一种巨大的错觉,那就是以后的日子每天都会这样继续下去。

而当我们完全被包裹在这种巨大的麻木和错觉里面的时候,一旦生活中出现了任何意外或者未曾预料的变故,那我们顿时就会觉得惊慌失措、紧张害怕,甚至会崩溃。

然而实际上,这些意外、变故、出其不意才是真正的无常。凡是那些我们能够想到的,预料到的,都不是我们需要去观想的无常。我们需要去观想并且深入自心的,正是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和不愿意面对的无常,他们可能是变化,可能是动荡,甚至是灾难。所以,我们不能总是选择性的去接受生命的变化,我们要去接受和做好准备的,应该是所有的、一切的变化。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无常应该就是死亡的到来,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天会早晚会来,但是事实是,基本上没有人是为了自己的死期而去奋斗,大家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去拼了命的努力。

    这就说到了一个重点,什么重点呢?如果我们相信佛法,事情就应该变得很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法告诉我们,此生短暂,而来世又是无穷无尽,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这一辈子上,要看得更远,也要想得更远才行。如果继续在这样的轮回当中流转,那是无止境的。而这样的关键在于,能够在此生值遇佛法,而且拥有这样一副能够用来修行的人身是多么弥足珍贵。

这就是轮回中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拼尽全力的去努力修持,要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死亡,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至少可能有一点点的把握,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更好的来世。

当然了,如果能够出离轮回,永取解脱,那就更是一劳永逸。所以,观修死亡无常,就是让我们把自己从现在这种麻木的生活状态中摇醒,不能再自欺欺人,不能再天真的认为,日常的这种看起来似乎稳定和持久的生活,就是人生的追求,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要让自己清醒一点,仔细想一想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尽头又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去体会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都是如何变化的?时间是如何飞逝的?

我们要明确的认识到,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走向死亡,我们往后的时间都是倒计时,就在到了大限将至的那个关头,我们想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死亡,我们为自己准备了一个什么样的来世呢?

如果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把眼光放的更远,把心打开,就算人生百年,跟无数个来世比起来的,那只是九牛一毛,眨眼之间而已。

我们作为佛教修行者,要为来世做打算,才算是不枉此生。所以说「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现在我们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重新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规划,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余生,到底应该要做些什么才是真的有意义?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